你是忍者嗎
小時候,我的老師常說忍者的故事。
那些忍者都受過特別的訓練,不但能禁得起火燒,受得了冰凍,挨得住饑渴,忍別人忍不了的苦,更可怕的是,他們能忍著不死。
記得老師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日本的郡主,被忍者偷襲。所幸郡主的手下反應快,一刀將忍者的手砍斷,再一刀刺進忍者的腹部,把腸子捅了出來;接著又一刀,直直插進忍者的胸膛,從他的心髒穿過。
忍者死了,躺在血泊中。郡主得意地過去看,對著忍者的屍體吐口水。
突然,滿臉鮮血的忍者睜開了眼睛,舉起剩下的那隻手,將一把暗藏的利刃,插進郡主的喉頭。
這可怕的畫麵,真把我嚇到了,簡直對日本忍者佩服得要死,直到高中,讀《史記》,才發現中國的俠客,一點也不比日本的忍者差。
像是晉國的豫讓,為主子報仇,先在身上塗油漆,造成皮膚病;再吞下燒紅的炭,把喉嚨燒得沙啞;又把臉孔刺傷,讓人無法辨認。然後躲在路邊做乞丐,等著仇家經過。
更狠的是魏國的聶政,他在行刺成功之後,怕家人受害,居然把自己的臉皮剝下,挖出眼睛,再剖腹,拉出自己的腸子,使別人無法辨識自己的屍體。
他們那種忍的畫麵,不也令人驚心動魄嗎?
《史記》裏也有許多不是血淋淋,卻經曆半生,用幾十年隱忍,終於達成目標的故事。
最有名的要算是“出昭關,一夜白了頭”的伍子胥了。
他在父兄被害之後,東藏西躲,甚至乞討為生,他知道該送禮的時候送禮,該磕頭的時候磕頭,該開溜的時候開溜,該低頭的時候低頭。
當我讀他的故事時,不覺得見到一位英雄,倒覺得有個縮得小小的白發老人,站在我的眼前。
隻是這個幹幹瘦瘦的老人,終於報了血海深仇,怪不得司馬遷評論伍子胥:
能夠忍受痛苦以完成功名,不是烈丈夫,又誰能辦得到呢?(譯文)
伍子胥也令我想到印度的甘地。
甘地一輩子為了反暴力、爭獨立和統一國家而絕食許多次。
那黑黑瘦瘦,總是用絕食表達自己理想,不向暴力低頭的老人,居然成為了印度的國父。
甘地不也是一位烈丈夫和忍者嗎?
以前任教職的時候,我常跟學生討論什麼是忍。
有人說:“我生氣,但是不發作,是忍。”
有人說:“我跟同學打球,很累也不下場,很渴也不喝水,大家都說我厲害,其實因為我會忍。”
有人說:“我想要一個東西,但不表現出來,看來無所謂的樣子,是忍。”
又有人說:“開會的時候,我明明有很多話,但是能憋在肚子裏,不說,是忍。”
每當我聽到這樣的答案,都會說伍子胥、甘地和那些俠客的故事。然後問大家:
“他們每個人的忍,都為了一個目的,也都達到了那個目的;你們的忍,是不是使你們達到目的了呢?”
如果你有意見憋著不說,有需要忍著不爭取,到後來該說的沒說、該拿的沒拿,甚至因為忍氣、忍尿、忍渴、忍累,忍出毛病。
那些忍,不但沒使你達成目的,還害了自己,那忍值得嗎?
相反地,如果你能忍著不看電視,好好用功,使成績進步;如果你能在時機不對時忍著不發表,再一鳴驚人;如果你能在果子未熟的時候忍著不摘,等到最甜的果實;如果你在別人激動的時候,忍著使自己鎮定,然後爭取到最後勝利。
這不是才有忍的價值嗎?
各位朋友,“忍是心上一把利刃”,這句話,你們一定聽過幾百遍了。
但你們有沒有想過,忍的目的不是把利刃留在心上,而是把利刃從心上拿掉。
記住:
沉默是為了雄辯,而非噤聲。
雌伏是為了雄飛,而非隱退。
忍辱是為了雪恥,而非飲恨。
每個人都要學習忍,但也要知道為什麼忍。隻有知道目標的忍,才能使你成為烈丈夫和忍者。隻有那樣的忍,才有積極的意義。
【談機遇】
這警察死在最後一天的任上,
手中握著他一輩子沒真正用過的槍,
槍裏居然忘了裝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