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可是如果你爸爸也希望你燒給他吃,怎麼辦?”我促狹地問。
“那我就先回家燒給爸爸吃,再回家燒給先生吃。”
“可是你先生等不及怎麼辦?”我追問。
那小丫頭還真聰明,歪頭想了想,說:“我就帶他回媽媽家,一起吃。”
“聰明!聰明!”我鼓掌,又問,“偏偏他不要,不願意跟你回娘家吃,要在自己家吃怎麼辦?”
小丫頭怔了一下,居然麵無表情地說:“那我隻好回家給我先生燒了。”
最近回台北,發現雖然經濟不太景氣,餐館卻愈開愈多,而且六點以後,家家賓客滿座,怪不得有人說,台灣女人是不開火的,十家有八家在外麵吃,一個禮拜女主人能燒一次都不錯了。
又有朋友請我,說是吃家常菜,實際是吃他家常去的那家餐館的菜。
老板夥計都熟了,仿佛進了自家的飯廳,不必說,自然端上鹽少、味淡、油薄的家常菜。
看著那家的小丫頭,讓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因為是非常熟的老朋友,我就不顧忌地問小丫頭:
“你將來結婚之後,會不會給你先生做飯吃?”
“大概會,大概不會。”小丫頭說。
“不做的話,去哪裏吃啊?”
“去餐館啊!”
“他要是不願意去,怎麼辦?”我又促狹地問。
“他不去?”小丫頭想了想,“我就買便當回家給他吃。”
“他要是不愛吃便當怎麼辦?”我存心跟她過不去。
“他要是不愛吃?”小丫頭抬頭看看我,看看她媽媽,又看看她爸爸,突然大聲說,“他要是不愛吃,就由他燒給我吃!”
記得多年前,有一天,幾個中山女高的學生來訪,我就順便做民意調查,問她們對《人生的真相》那本書的看法。
“好可怕啊!我看了都睡不好覺。”一個學生瞪大了眼睛說。
我又問另一個,那學生卻笑笑:
“一點沒什麼嘛!我平常聽多了,見多了。”
隔幾天,有個從外縣市來的女生,去看國父紀念館的夏加爾畫展,順便來我辦公室參觀。我就再問她同樣的問題。
“劉老師,你知道嗎,我常常忘了帶鑰匙,坐在門口,坐到夜裏十二點,等我媽媽回來。”小女生笑笑,“我爸爸是大哥,你要不要我提供給你幾個更精彩的故事?”
時代在變,眼睛在變,心情在變,心靈在變。
年輕人是一麵鏡子,站在鏡子前麵,看到的是我們自己,以及那鏡子四周的鏡框。
我常想,要了解自己、了解社會、了解時代,都不難。
隻要——我們問問孩子。
【談本分】
小醜就是小醜,
自己再有委屈、再不快樂,
也得收起來,表現出十分快樂的樣子,
帶給觀眾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