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佳言——

人們隻有怎樣思想才會怎樣行動。

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滿意結果的預期。他認為個體對效能預期越高,就越傾向做出更大努力。班杜拉指出了四點影響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即:直接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和情緒的喚起,這四方麵的內容影響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時也對教育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喚起有很大的影響,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心理學領域對教師心理的研究和學習動機的研究中頗受關注。

班杜拉理論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他區分了人類學習的兩種基本過程,即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經驗學習;提出了觀察學習是人類間接經驗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普遍地存在於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學習者中,他的社會學習理論進一步發展了傳統的強化理論,並且以教育有著重要的價值和實踐意義。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有局限性和不足之處,它的局限性在於它不適合於解釋和說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和複雜的、高難度的技能訓練的過程,僅適用於解釋和說明觀察、模仿等社會性學習的過程。但有的學者認為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還有被發展、深化的餘地,隻要加以適當地發展性研究,就可能繁衍出一些適用與解釋特殊社會環境和特殊社會成員的社會性學習的理論。

在其一生中,班杜拉撰寫了一些文章和書籍,在心理學研究中被廣泛引用。1959年班杜拉與理查德·沃爾特斯合作寫作了第一部書《青少年的攻擊》。1973年,他寫作了《攻擊行為:社會學習分析》。4年後,他出版了他最優秀的著作《社會學習理論》。這些書和文章都涉及心理學研究。1946年,多拉德和米勒出版了《社會學習與模仿》一書。艾伯特·班杜拉認為該書對他提出建模理論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