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4 惡莫大於俗,蠅營狗苟難成事(1 / 1)

第十一章4 惡莫大於俗,蠅營狗苟難成事

什麼是小問題?就是俗見俗腸。

——《精神陶煉要旨》

南宋名將辛棄疾寫詞感慨自己壯誌難酬,詞中有句: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無人領會自己的報國之誌,縱然是壯懷激烈,也隻能做個閑官。他在這裏用到了一個典故——求田問舍。

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後來許汜避亂荊州,與劉備在座間談及陳登(時已死),劉備稱讚陳登是英雄,許汜有微詞,並提起了這件事。劉備便斥責說:“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劉備認為許汜在家國大業之前所關心的竟是自己的一些小名小利,正是像陳登這樣的有誌之士所不齒的。如果自己是陳登,必然讓許汜睡在地上,連床都不給。

辛棄疾自然不甘也不屑於去“求田問舍”,因此才有悲歎。而梁漱溟先生認為,每個想要做大事的人都不要在小事情上斤斤計較,所謂的小事情,就是俗見俗腸。

明末的王船山先生對“俗”深惡痛絕,他曾說:“惡莫大於俗。”梁漱溟先生對此深表讚同,說“俗見俗腸是非洗刷幹淨不可”。“看見財力浮名都心熱,無關輕重的成敗毀譽都顧慮”,這些東西都在俗見俗腸之中,會絆住人做大事業的腳步。

有一個農夫的妻子去世了,農夫邀請無相禪師到家裏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

佛事完畢以後,農夫問道:“禪師,你認為我的太太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無相禪師如實回答道:“佛法好像慈航,普度眾生;好像日光,遍照大地。不隻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無不從中得益。”

農夫不滿意道:“我就知道是這樣的。可是我的太太很嬌弱,其他眾生也許會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請您隻單單為她誦經超度,不要回向給其他的眾生,好嗎?”

無相禪師慨歎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開導道:“回向是好事情。你看,天上太陽隻有一個,但萬物皆蒙照耀——一粒種子可以生長萬千果實。你應該用你的善心點燃的這一根蠟燭,去引燃千千萬萬支的蠟燭,這樣世間的光亮就會增加百千萬倍,而且本身的這支蠟燭並不會因此而減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這樣的觀念,那我們每一個人,會因千千萬萬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故我們佛教徒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農夫想了想,知道無法說服禪師,隻好讓步說道:“好吧,這個教義很好。但是,但是……還是要請法師破個例,我有一位鄰居老趙,他平時老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眾生之外就好了。”

無相禪師忍不住以嚴厲的口吻說道:“既然是一切眾生,哪裏來的除外?”

農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有私心本無可厚非,但是在一再的教導之中依然執迷不悟,就是入俗太深了。佛法普度眾生,而這個農夫始終不肯放下心中的一點得失,不願被人占去哪怕一點便宜,對世俗中的利害關係斤斤計較,如此怎能將自己解脫出來?所謂不俗即仙骨,這種農夫既然著眼於蠅頭微利,又怎能達到更高的境界?“俗”之害,於此可見一斑。

梁漱溟先生說,有小問題者為小人;那些時有時無,忽起忽落的便是是假問題。名利之物,今日在我手,明日入他家,如果一顆心始終為之所牽絆,又怎能安心去過自己的生活,去幹大事業?而世間也並不乏在這些小問題上苦苦追尋的小人。

馬致遠曾嘲弄名利場中人道:“爭名利,何年是徹?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在追逐名利富貴的時候,人像螞蟻一樣忙碌奔波, 如蜜蜂釀蜜一樣辛勞勤苦,甚至在競爭之中帶有一絲血腥味。

東漢有一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室內淩亂。其父之友薛勤批評他,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反駁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掃一屋本是外在的形式而不足為道,是大問題還是小問題要看個人的見識如何。若能以掃天下之視野去掃一屋,這才不俗。若目光所及隻在一屋之內,如何放眼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