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俄狄浦斯情結與艾蕾拉情結(2 / 2)

父親在家住了幾個月。這期間,鄰家孩子的父親在前線的戰鬥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死了。當父親再次離開家的時候,我心裏突然冒出一個想法,希望這個男人也早點死吧!

我知道這種想法萬般的不對,但我仍然控製不住它。”

實際上,在男人成長的過程中,第一個與他有親密接觸的異性常常就是他的母親。每個男孩都渴望從自己的母親那裏得到情感的滿足,這樣,他就與他父親產生了競爭關係。作為第一個也是在成人之前對他有著最大影響的女性,母親會理所當然地深深地影響這個男孩的一生,尤其會影響他對異性的觀念。

與“俄狄浦斯情結”(戀母情結)相對應的是“艾蕾拉情結”(戀父情結)。俄狄浦斯情結說的是男人和母親的關係,而“艾蕾拉情結”說的是女人和父親的關係。作為成長過程中的第一個與異性交往的對象,父親對於女人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在希臘神話中,同樣有一個故事來喻示“戀父情結”。女孩艾蕾拉是國王和王後的女兒。一次,王後有了外遇,與情夫合夥把國王害死了。艾蕾拉在得知父親被害後,怕母親又害死弟弟,就把弟弟托付給父親的好友撫養,等到弟弟長大以後,她與弟弟聯手殺死了母親及其奸夫,為父親報了仇。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這個希臘神話所喻示的正是女兒與母親為爭奪對父親的親密關係而產生的衝突。這就是“戀父情結”,又名“艾蕾拉情結”。

正如我們在前一節中所說的,“俄狄浦斯情結”或“艾蕾拉情結”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異性長親對他/她婚戀的影響。一個人會傾向根據他/她的異性長親的特點來選擇自己的配偶,選擇那些具備他/她的異性長親的優點而排除其缺點的人作為他/她的配偶,就是這一影響的體現。

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盧梭,也是一個深受俄狄浦斯情結困擾的人。在他的著作《懺悔錄》和《遐思錄》寫道,他在十一歲時就喜歡上了一個二十二歲的姑娘,但沒過多久這個姑娘就嫁人了。盧梭在《懺悔錄》中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女孩的喜愛與對她新婚丈夫的嫉妒之情。在他十六歲時,又喜歡上了二十八歲的華倫夫人,而於此同時,盧梭還與另外一位仆役分享這位“母親”。前後兩位女子都比他要大十多歲。出於對這種有悖於常理的戀情的愧疚,盧梭的心裏充滿了沉重的負罪感。他在《懺悔錄》中寫道:“我確實得到了肉體上的滿足,但是有一種難以克服的憂傷毒化了這種滿足的魅力,使我覺得好像犯下了一樁亂倫罪。”

又如一位女士,背離了父母意願而自行擇偶,那麼她為什麼會這麼選擇呢?

“在談戀愛的時候,家裏都堅決反對我與他交往,原因是他吸煙太重了,以至於連夾煙的手指都熏黃了。我的父親更是極力反對,原因在於他就是一個煙槍,戒過多次都沒有戒掉。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因為長期吸煙而發現肺部的病變,有肺癌的先兆。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他,這固然與他在事業上的優秀有關係。然而在本質上,我也希望找到一位吸煙的男士作為自己的先生。父親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我選擇一位吸煙的丈夫正是和他有關。在我小的時候,我就喜歡看父親一邊夾著煙一邊沉思寫文稿的樣子。在我的感覺當中,吸煙的男人總是深沉、有內涵而又可靠,他給我父親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