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俄狄浦斯情結與艾蕾拉情結(1 / 2)

實際上,前麵我們所做的投測測驗反應的就是“戀母情結”,或者叫“俄狄浦斯情結”,它是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現的。

俄狄浦斯情結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故事。

俄狄浦斯是希臘一個小國的國王之子。在他出生之前,國王到神廟去為即將出生的兒子祈福。然而神卻告訴他:“你的兒子命中注定要殺死你,然後迎娶他的母親。”

聽到這個預言,國王非常恐懼。在俄狄浦斯出生後,他命令侍衛殺死這個孩子。但侍衛看著孩子可愛的麵孔,不忍心把這樣無辜的嬰兒殺掉,就把嬰兒送給了一個牧羊人。牧羊人帶著孩子到了另外一個國家,正好那裏的國王沒有兒女,想收養一個孩子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於是,牧羊人就把這個棄兒送給了他們——由他們撫養成人。這個孩子就是俄狄浦斯。

就這樣,俄狄浦斯一天天的長大了,他對自己的身世卻毫不知情。長大以後,他偶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在回國的路上,俄狄浦斯遇到了一位坐著車子的老人。雙方因爭路而僵持不下,爭吵並且打鬥起來。結果,俄狄浦斯失手打死了這位老人。他並不知道這位老人就是底比斯的國王,也就是他的親生父親。此時,他的祖國正好承受著一場災難。俄狄浦斯挺身而出,拯救了這個國家,因此受到了當地人的擁戴,於是被推選繼任了那裏的國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娶了原任國王的王後(也就是他的生母)作為自己的妻子。

然而,終於有一天,俄狄浦斯從牧羊人那裏得知了事情的真相。萬分愧疚的他步入了最悲慘的結局——他弄瞎了自己的眼,然後永遠離開他的祖國。

在西方這本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然而,在 19 世紀,當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以心理分析的角度再度審視這個神話傳說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隱藏已久的文化觀念。弗洛伊德把它稱為“戀母情結”或“俄狄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研究中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男孩在 4—6 歲的時候,在潛意識裏會排斥父親,甚至希望父親“消失”,而希望獨自保持與母親的親密關係,這就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含義所在。弗洛伊德經過仔細的分析後得出結論:所有的男人都有這樣的衝動。弗洛伊德還認為俄狄浦斯的遭遇,正是人們的潛意識通過神話傳說得以表現的一種形式。在故事中,俄狄浦斯因為無法抗拒的命運而弑父娶母,正反映了在男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渴望排斥父親,而單獨與母親在一起的這一情結。

俄狄浦斯情結反映的正是母親對於男人婚戀的影響。

弗洛伊德曾經對一位男性的谘詢者進行催眠時,這位病人說出了他心底裏的秘密。

“六歲時與母親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她是一個溫柔善良的女人,白天總是悉心照顧我,夜晚,她摟著我入睡,為我唱著童謠。然而這種情況有一天改變了。

有一天,一個男人突然來到家中,實際上他是我的父親。他因為服兵役而離家好幾年。由於離家已久,以至於我對這個男人的印象已經非常淡漠。然而他一回到家中,就立刻霸占了原本屬於我與母親的房間。晚上,我再也不能夠睡在母親的旁邊,而要一個人睡在小房間裏,渡過漫漫的長夜。我試圖推開那個本屬於我房間的房門。看看那個壞男人在那裏做什麼,然而那扇門卻關得緊緊的。這讓我感到怒火中燒。即使我沒有看見,我也知道,原本隻屬於我與母親的親密,現在卻被另外一個男人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