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王光美的故事(8)(2 / 3)

是啊!劉少奇作為一代偉人,既屬於他的家庭,更屬於中國,屬於中國人民。王光美的一句“不是家廟”,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這既是她的心聲,也是一個崇高的要求啊!

“放心吧!光美同誌!”寧鄉縣委的同誌這樣回答。

少有的序言

王光美極少為別人的書寫序言,盡管請她的人不少。為什麼呢?她說:原因是,知識不足,讀書時間不足,信筆寫來不好。

這當然是謙遜的說法,其實,是她不願意宣傳自己。但是,當王玉如向她提出,為其專著《實事求是——我們事業的根》作序時,她答應了。

這又是為什麼呢?是這本書的命題深深吸引和打動了她。

王光美和王玉如相識於1957年5月。

那時,王玉如22歲,大學畢業後,留母校北京地質勘探學院任團委副書記,曾帶領50位地院畢業生代表到中南海看望劉少奇。劉少奇對他們說:“我打個比喻:我們是打過遊擊的,從1927年算起,到1949年,打了22年,沒有丟下過槍?那時候打遊擊很苦,是野外生活,還要行軍,吃飯、穿衣、住房、結婚都有很大的困難。我們是戰爭時期的遊擊隊、先鋒隊。建設時期也要有人打遊擊,也就是說,要派一支隊伍去偵察國家建設所需要的寶藏。你們是建設時期的遊擊隊、偵察兵、先鋒隊。凡是要搞建設的地方,總是需要你們先去,等那個地方的房子蓋好了,你們又走了;其他地方你們也要去普查,看到底有沒有礦藏。總之,你們總是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還要過野外生活,是比較苦的。將來全國的地質工作人員要有幾十萬。你們幾十萬人吃一點苦,就能使6億人民得到幸福。”

說到這兒,劉少奇停了停,望著這些年輕活潑的大學生,高興地問道:“這樣的‘遊擊隊’生活,你們幹不幹?”

同學們響亮地回答:“幹!”

當天深夜,王玉如和記者帶著劉少奇接見大學生的新聞初稿,到了中南海劉少奇家裏,因為劉少奇要親自審閱此稿。

開始,劉少奇手握一支粗鉛筆,戴上眼鏡,非常認真地看稿,一個字一個字地看得很仔細,一邊看,一邊還斟酌、修改。王玉如她們想,用這個辦法,可能要看個通宵了。

王光美看在眼裏,知道這法子比較慢,便向劉少奇建議:“還是讓他們讀給你聽吧,邊聽邊改,也許快些。”

於是,王玉如一句句地念給劉少奇聽,劉少奇邊聽邊改。

劉少奇審閱完稿子,讓王光美給王玉如和記者同誌做點吃的。他說:“他們肯定餓了,下午座談一個下午,會後趕寫了七八千字的稿子,又急急忙忙跑到這裏,真是廢寢忘食了。”

王光美被工作人員戲稱為“燴飯廚師”,不過這一次卻不是“燴飯”。她很快端來了熱牛奶。又端出一盤點心,請王玉如和記者吃。王玉如真的無拘無束地吃起來了,像在自己家裏。

王光美和王玉如就這樣認識了。

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為劉少奇恢複名譽。王玉如聞此喜訊,激動不已。1982年冬的一天,王玉如去看望王光美。見麵後,兩人緊緊地握手,王玉如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她們暢談了近兩個小時,傾訴闊別25年坎坷不平的經曆。臨別,王光美送給王玉如一本精裝的《劉少奇選集》,她在扉頁上寫著:“感謝你們對少奇同誌的深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