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倫之樂
眾所周知,劉少奇結過幾次婚,也自然留下了幾位不同母親生育的孩子。但在王光美的眼裏,他們都是一樣的。人人都說繼母難當,王光美卻贏得了所有孩子的敬重。兒女們生活在同一個大家庭裏,如沐春風。
劉允斌、劉愛琴、劉允若,都是劉少奇的第一位夫人何寶珍所生。何寶珍英勇犧牲後,3個孩子都吃了不少苦頭,飽嚐人間苦難,十幾歲時才被找到劉少奇身邊。後來,他們都去蘇聯學習,學成回國。
劉少奇還與王前結過婚,由於多種原因以後又離異。王前與劉少奇生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小名叫濤濤、丁丁。王前離開劉少奇後,這兩個孩子仍然生活在劉少奇身邊。
王光美與劉少奇結婚後,生育了4個孩子。
第一個女兒叫平平。第二個是男孩,叫源源。後邊的兩個都是女孩,一個叫亭亭,一個叫瀟瀟。
王光美出身名門,受過係統的高等教育。一家大小9個兒女,她一樣嚴格要求,平等對待,一樣盡母親的責任。
就說愛琴吧,她是劉少奇的長女。11歲到延安時還未上過學,到延安後進延安保育學校,不久又到蘇聯國際兒童院就讀。1949年8月在莫斯科通訊技術學校畢業回到北京。
劉愛琴剛從蘇聯回國時,一家人中,別人都穿著按供給製發的服裝,隻有她一身“外國人”穿戴。劉少奇對王光美說:“把她的衣服也換一換吧。”
王光美親自領愛琴上街,買布,量尺寸,做衣服。見到商店裏賣的布鞋,愛琴拿不定主意,是買還是不買,因為她隻知道能刷,不知能不能洗。
王光美說:“可以洗的,我教你洗鞋子。”
就這樣,愛琴的裏裏外外,都是王光美給照料的。
她還親切地對愛琴說:“以後有事盡量跟我講,需要什麼就對我說。”
王光美還親自為愛琴聯係工作。考慮到愛琴當時連中國話都說不利落,在國內又沒有上過幾天學,一下子進大學搞專業確實拿不起來,應該在實際工作中把中文好好學習一下。因此,王光美給她聯係的是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任俄語課教師,一邊教俄語,一邊學漢語。幾天後,王光美又和劉少奇一起,親自送她去女附中報到。
1958年,劉愛琴響應黨的號召,主動支援邊疆到內蒙工作,並在那裏成家立業。每一次回到北京,她與父親、繼母和其他妹妹們見麵,總是相敬如賓,非常親昵。
再說允若,他是劉少奇的次子。全國解放後,被派往蘇聯,在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有一陣子,他鬧思想情緒,想要轉係轉專業。劉少奇寫了好幾封信批評他、引導他,王光美也為他著急,給他借小說看,希望他能改正錯誤,好好學習。
1960年,允若學成回國。為了他的婚姻大事,王光美沒少操心,親自出麵找對方談話。盡管沒成,但王光美的心意盡到了,親生母親也不過如此啊!
對於濤濤和丁丁,王光美更是悉心照顧,視如親骨肉。王光美和劉少奇結婚時,濤濤和丁丁都還不到5歲,是王光美給予了他們溫暖的母愛,撫慰著他們幼小的心靈。
王光美自己所生的孩子,都不知道濤濤、丁丁是異母兄弟姐妹。平平到十幾歲,還常常為媽媽平時特別親濤濤而不高興,有時對自己的小朋友們發牢騷說:“唉,我是最倒黴的了,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弟弟、妹妹,我夾在中間。媽媽最能欺負我,姐姐想要什麼,馬上就給,妹妹因為小,媽媽也寵著。隻有我最倒黴,要什麼都不給!”等平平長大了,明白了這其中的曲曲折折,她不但沒有怨言,反而為自己有這樣偉大的母親而驕傲。
作為父親的劉少奇的慈愛與寬厚,作為母親的王光美的善良與賢惠,使這個關係複雜的大家庭裏,時時處處充滿了溫暖,孩子們和睦相處,幸福成長。
逢年過節,是全家人難得團圓的日子。每當這時,孩子們總是自編自演幾個小節目在家裏演出,王光美和劉少奇也總是抽出個把小時觀看孩子們的演出,在合家團聚的歡聲笑語中度過美好的時光。對於孩子們的演出,做父母的,並不隻是報以掌聲,每次演出結束後,他們都正兒八經地評論一番,指出優缺點,孩子們從而也受益匪淺。
更有趣的是,他們還在家中舉行乒乓球運動會。那是1961年,第2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後,全國掀起了乒乓球熱。國家體委把新進的一批乒乓球台子發給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王光美在孩子們的又勸又拉下,揮拍上陣。孩子們,為增加趣味性,還宣布舉行家庭比賽。比賽結果:媽媽得第一,由爸爸來發獎。在開懷的笑聲中,劉少奇把冠軍獎杯——洛陽軸承廠用軸承做成的小塔,塔尖是一隻和平鴿——頒發給王光美。“獎杯”是次要的,但孩子們對父母的敬愛,已使劉少奇和王光美大為陶醉了。如今,這個家庭乒乓球比賽的獎杯還陳列在劉少奇同誌紀念館內。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總之,劉少奇對王光美主持這個大家庭,一是放心,二是滿意。
他們在國事之餘,樂享天倫。
“要好好讀讀這本書”
《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是劉少奇的一本重要著作,它對於共產黨員乃至每一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