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重新回歸1(3 / 3)

“很多人說,你一個小女孩,經常跟人家這麼一群大老爺們兒、一些經商的人打交道的時候,你會不會怕別人去給你設什麼套什麼的?我說反正我身邊的都是好人,我認為我遇到的都是特別特別好的人,他們都很真誠地去幫助我。後來我聽一個朋友說,他之所以那麼真誠地幫助我,是覺得騙我都不好意思。基本上我做俱樂部會員卡的時候都是第一名,沒有特別艱難,我認為我是很幸運、很幸運的。

“有一次,一個轉折點改變了我的人生。我19歲的時候,當我每個月的收入已經可以達到兩萬塊錢的時候,我認識了一個廣告公司的朋友,他也是我的一個客戶。他說:‘你覺得這個青春的飯還能吃多久?’

“說實話,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的未來,我覺得每一天都活得很好。那次我跟他交流之後,第一次認認真真地坐下來思考:我將來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應該做一份什麼樣的工作,或者有一個什麼樣的價值。那個晚上,應該說是我第一次真正失眠。

“我拋棄了原來的那個高薪比較舒適的俱樂部的工作,跟著他,開始了廣告生涯,從最底層的客戶經理開始。我記得很清楚的是2200塊錢的底薪,就沒有其他收入了。就是相當於把我工資驟減到了原來的1/10。我從頭開始,逐漸做大,慢慢從一個銷售,變成了一個商務人士。

“1999年的時候,電子商務剛剛開始起來。我一個銀行的朋友找到我,說聽說你做廣告,我們現在想投入一些廣告,做電子客票。當時他給我勾畫了一個概念,就是你能夠坐在你的電腦麵前,自己去訂票,去bookin,bookin之後,不需要去任何地方取票,就可以直接用你bookin這個號碼到機場過安檢,就可以出行了。

“我覺得太神奇了。後來通過幾次交流,那個朋友就說,幹脆你別做這個了,我也不要你做廣告了,你來幫我們一起做這個事情。我當時幾乎沒有猶豫,連考慮都沒有,一分鍾都沒有,真的,我就說好。沒有問工資,也沒有問其他東西。然後他說那我們從明天開始,我就說好。我進入這個公司,是這個公司的第一個員工,也是唯一的員工。我們後來做出了中國的第一張電子客票。

“後來又是一個比較偶然的機會,有個朋友推薦,到了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北京。我就從廣州到了北京,在這裏,我開始真正做第三方支付了。做了兩年之後,我離開,就創立了現在這個公司,進入現在如日中天的‘互聯網金融’領域。”

我聽紅梅微笑淡定地講著她的個人奮鬥史。她把她的一切成就,歸功於自己的幸運和朋友的幫助。我問她,你有沒有遇到讓你感到困難的選擇?她說,從來沒有。我這一路沒有選擇,隻有前行。我沒有資格去選擇。

從北極回來後,我受邀去北京參觀了她的公司。他們在一個很漂亮的Loft(高大而寬敞的空間)裏,上下兩層,員工非常年輕而充滿熱情,有我最喜歡看到的熱氣騰騰的創業勁。對於快速成長的公司,我給她的員工上了一堂課,分享如何從一個專家成長為管理者。她的員工求知若渴。

她真的沒有麵臨任何選擇嗎?當然不是。她可以選擇繼續享受輕鬆舒適的高爾夫俱樂部銷售的生活,她可以選擇不承擔待遇、職位的不確定性風險而不加入電子客票公司,她可以選擇不去嚐試更加不可預知的互聯網金融。麵對她生命裏的兩個選擇:在A,停留在舒適區,和B,跳入新領域,她啟動了“自動選擇”功能。答案永遠是B。

這正是當年來北極點那些探險家們身上洋溢的探險精神。

我們的北極探險,最終要以投放時光膠囊的儀式宣告結束。外方探險隊長舉著時光膠囊,和大家一起來到船頭。船開始從冰中間退出來,船頭開始露出一小片水麵。在大家倒數的3、2、1中,時光膠囊被拋入了北極點,並沉入了4200米深的北極冰海的海底。

人類就是地球的癌細胞

船開始往回開了,從北極點開回摩爾曼斯克。在路上,我們沒有停止進行關於環境、氣候、人類探索對北極影響的討論。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概念。北極不僅直接受氣候變化的影響,科學家也在這裏尋找氣候變化的證據。冰芯是搜集古代氣候變化情況的“穿越門”,得到了氣候學家的特別青睞。因為從兩極冰蓋中提取的“冰芯”層理結構和包含的同位素,乃至氣泡裏密封著的遠古空氣,都能夠成為研究古代氣候的證據。

在對冰芯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在14000年前的冰期結束後,北極地區曾經變得溫暖,而且在這之後溫度時有起伏。公元800年到1300年間,又出現了中世紀溫暖期,維京人在這個時候踏上了“綠色的土地”—格陵蘭(GreenLand)。

到公元1300年以後,冰期又出現了,氣溫迅速下降。那麼,格陵蘭現在是否又在經曆相似的過程呢?與公元800—1300年那段曆史不同的是,現在人類的活動向大氣中排放了太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先前的情況並不能作為今天情況的參考。

與冰芯有相似之處的另一種研究對象是溶洞中的“石筍”。一位用石筍代替兩極冰芯的科學家研究發現,也許是冰蓋的融化改變了海洋環流,從而引起二氧化碳增加。這與之前人們認為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引起氣候變暖的因果關係恰好相反。從曆史的角度看,目前大氣中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最多的,毫無疑問,人類活動會對氣候產生影響。然而,在麵對自然時,人類未必是主導因素。

那麼,究竟是什麼引起了氣候變化呢?

一些科學家認為,導致氣候變化的原因有三: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地球自轉和公轉周期相關的“米蘭科維奇循環”,南極洋流。但對於氣候變化這個宏大的話題,這並不是最終的答案。盡管許多科學家傾其一生致力於研究這個問題,但目前仍未能將其明確解決。

沒有人可以自稱已經百分之百地破獲了環境變化的密碼,也有沒有人可以宣稱自己找到了氣候變化的“罪魁禍首”。大家持有不同觀點,不管是科學家,還是普通的民眾。在分享會上,一位探險者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我們的米來自米缸,米缸的米來自於農田。我們一直在研究的環境其實是米缸,說米缸快沒米了,卻不知道大自然在管理農田這個更大的氣候。人類真的有那麼厲害嗎?我們會不會杞人憂天地大看米缸,而小看了大自然對農田的力量了呢?即便我們想到了修複米缸的方式,都可能是更大的破壞,比如我們說利用太陽能,但是太陽能電池的汙染,比起省下來的電,會不會對環境有更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