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這就叫“習慣”。習慣,就是別人做起來就很別扭的事情,你可以做得很自然。
你要去夏威夷旅行,非常難得的機會,你會怎麼安排在目的地的5天呢?有兩個選擇:
1.定一個詳細的日程表,每天早上去哪裏、中午在哪裏吃飯、下午去哪裏。仔細審視,保證不會漏掉任何一個重要的景點。然後再出發。
2.不定任何日程表,隻管帶足膠卷,5天要隨性遊玩,在喜歡的地方就多待甚至住下來,不喜歡的地方立刻就走。精心計劃反而會破壞遊玩的心情。
3.這還用說?當然是……不急,問問你身邊的其他5位朋友。怎麼?他居然會喜歡這樣旅遊?太不可思議了!
是的,這就叫“性格”,性格,就是也許在別人看來那麼不可理解的行為,你認為理所當然。
剛學自行車的時候,很痛苦,不知道摔了多少跤。當時就很詫異,發明自行車的人不簡單,第一個學會騎自行車的人更不簡單。學會之後,每天騎車上下學之後,從學校出來,到了家裏,經常有這樣的感覺:咦,我是怎麼到家的?完全不記得了!騎車,已經成了一種習慣。當年痛苦學車的時候,覺得是車在騎我;當成為習慣之後,才是我在騎車。
開車同理。當年我開手動擋的車。有朋友說,很痛苦吧?我說,哪裏,你不提醒我,我完全不記得我的右手在換擋,已經習慣了,一點都不痛苦。
當我們把時間管理作為一項規則來遵守,毫無樂趣可言,甚至很痛苦,是時間在管理我們;當時間管理成為習慣之後,一切自然而然,才是我們在管理時間。
這和樂趣無關。覺得毫無樂趣的,是因為那不是你的方式,不是你的習慣,不是你的性格。滔滔不絕的人覺得不善言辭的人無趣,不善言辭的人覺得滔滔不絕的人聒噪;精心計劃的人覺得浪漫隨意的人不嚴謹,浪漫隨意的人覺得精心計劃的人不靈活。這都是一個道理。
習慣不會讓人痛苦,養成習慣的過程是痛苦的。
史蒂芬·柯維①說過,想法產生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我們需要養成一些重要的習慣,接下來的就交給命運了。
是的,時間管理已經成了我的習慣,不僅管理著我的工作,也管理著我的旅行,管理著我的生活。我一點都不覺得痛苦,還非常享受因此節省下來的時間,享受更加有寬度的生命。
①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所寫《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一書銷量過億。
找北第五步:出發!
2013年7月24日,清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候機大廳。
我來得還算比較早,於是背著雙肩包、推著托運箱,慢慢地來到辦票櫃台前。辦票小姑娘禮貌地站起來,甜美地問:“先生您要去哪裏?”我說:“赫爾辛基。”她接過我的護照,坐下來開始給我辦理登機。這個小姑娘很認真、很仔細,一邊幫我辦票,一邊詢問我整個行程的安排,檢查簽證和機票是否匹配。我告訴她,我飛到赫爾辛基後,住兩晚,然後就要飛到俄羅斯的軍港摩爾曼斯克去,從那裏,我會登上破冰船,前往北極點。
小姑娘聽得張大了嘴。我心裏有些得意,指著護照上到達南極的那些珍貴的紀念戳,告訴她,我之前去過南極,所以這次去北極圓夢。看著她羨慕的表情,我突然自己也不知為什麼,心血來潮地說,你要是願意的話,可以給我一個地址,我從北極點給你寄一張明信片。
小姑娘很興奮,但思索了一秒鍾說:“不,不,不。”我看出來她的想法,就說:“不貴重的,就是一張明信片。”她猶豫了一下,立刻釋然了,拿出紙筆給我寫地址。後來我的朋友們說,我這是想“騙取”美女的聯係方法,並紛紛要拜我為師。但是,看在上帝的分上,我當時真的沒那麼想過!朋友們於是追上一句讚歎:“天賦啊!”我隻好把這當作讚譽了。
其實,一張明信片,對我來說是舉手之勞,但對很多對旅行有憧憬的人來說,是無盡的向往和定格的紀念。
我說了聲謝謝,剛想走,她說等等。她在電腦係統裏查了一通,然後又和旁邊的同事商量了一下,對我說,把登機牌給我,我幫你升下艙。
我一聽,樂壞了。
我知道,很多時候,航空公司為了讓航班盡量滿座,會根據以往臨時不能登機的比率,超賣經濟艙的機票,但是,會保證經濟艙和頭等艙的總票數不會超賣。如果真的某次來登機的經濟艙客人超出經濟艙總座位數,辦票櫃台有權利有選擇地把一些客人升級到頭等艙。一般來說,越高級的常旅客越優先。在同等條件下,到底誰會升艙,就有很大的隨機性了。為了撞上這個“隨機性”,很多人故意貼近辦票係統關閉的前幾分鍾前來,這樣最有可能被升艙。
10個小時的飛行,在狹小的經濟艙座位裏,還是比較辛苦的。這樣,我就可以放下到平躺的角度,也就是說我可以一路睡到赫爾辛基。沒想到,北極點明信片的魅力這麼大!我以後出行,是不是都要準備一些送人呢?我突然想起一句成語:授人玫瑰,手有餘香。你主動為別人提供價值而不求回報,別人感受到你的真誠,也會真誠地為你提供價值。
如果說萬有引力定律是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那麼“價值引力”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不少人教別人“人際關係”,是教別人如何“使用”那些對自己有價值的人。其實這是本末倒置了。我見過比爾·蓋茨,有他的聯係方式,但他不是我有效的人際資源,因為他對我有價值,而我對他沒有什麼特殊價值。我對他沒有“價值引力”,我們之間很難有對等的價值交換。你的人際關係,不是那些對你有價值的人,而是那些你對他們有價值的人,你向他們提供過價值的人。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吃虧是福”。吃虧,就是提供價值而不求回報。主動吃虧,才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
用間隔年,發現自己的“價值引力”
我決定給自己一個“間隔年”(GapYear)的時候,是想認真地思考和總結自己的“價值引力”:我到底能為別人做什麼?哪些價值是微軟的,哪些價值是我自己的?哪些價值是越用越少的,哪些價值是真正屬於你、越用越有價值的?
間隔年是國外大學畢業生中比較流行的一個概念,是說大學畢業後先不工作,做一次長途旅行,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探索世界,探索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