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周恩來(1 / 1)

周恩來(1898~1976年),江蘇省淮安人。1917年畢業後赴日本求學。1919年回國。“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1920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秋回國後,先後擔任了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軍事部部長、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政治部主任,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等職。1926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27年2月任中央和上海區委聯合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委員,領導了上海工人第3次武裝起義。大革命失敗後,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此後,他在一段時期內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31年12月到中央蘇區後,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紅軍總政治委員,中央革命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同朱德指揮第一方麵軍,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他對確立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1937年抗戰爆發後,周恩來被推選為中央軍委副主席。1938年3月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1943年8月回到延安後,繼續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抗戰勝利後,同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達成“雙十協定”。以後率代表團繼續留駐重慶、南京同國民黨談判。1946年11月回到延安。1947年8月兼中央軍委總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政務院總理,後為國務院總理直到逝世。他深謀遠慮,促成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在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政策的感召下,當時位居“剿共”最前線的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和17路軍將領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發動兵諫,扣留了前來督戰的蔣介石。當消息傳到延安後,中共中央急派周恩來前往西安,力使事變妥善解決,最後促成全國團結一致抗日的最終目的的實現。

周恩來當時認真分析了蔣介石的心態和性格後,認為對蔣不應用強,而應該采取積極謙遜的姿態使他保持一國領袖的自尊。這一招果然奏效,在蔣介石聽到共產黨決定團結在他的周圍,聽他指揮,共同抗日的允諾後,終於改變頑抗到底的態度,答應了團結抗日的主張,最終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在周恩來的軍事鬥爭生涯中,利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謀略思想對國民黨軍隊所做的策反工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長期以來運用智謀在敵軍內部建立的軍事統一戰線,極大的推進了解放戰爭的進程。免使兩軍對壘、生死拚搏的戰場上,最終出現了異軍突起、戰況劇變的奇觀。以馮玉祥的舊部為例,周恩來通過各種策略積極爭取,使擁有兵權的原西北軍將領中,除去馮治安、劉汝明、孫連仲諸人外,幾乎都走上了起義或投誠的道路。又如在1947年2月的萊蕪戰役中,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率第73、46兩軍由萊蕪向北突圍,但因路少,車輛、輜重、人員、馬匹爭相奪路,擁擠不堪,無法保持正常的行軍隊形。在我方策動下,敵第46軍軍長韓練成突圍前敵總指揮,秘密出走,更增加了敵軍的混亂。當敵軍完全進入萊蕪、吐絲口間我軍預設的袋形陣地後,大部被殲滅,李仙洲被生俘。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周總理縱橫捭闔,表現了一代外交謀略家的風采。當時,以菲律賓、巴基斯坦、錫蘭和土耳其等為代表的親西方國家,唱起一曲不和諧的調子。他們在發言中含沙射影地提出所謂“共產主義威脅”、“顛覆活動”,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問題,矛頭實際上指向中國。會議氣氛變得相當緊張,必須迅速作出反應。周總理經過深思熟慮,放棄了正麵反擊戰略。決定詳細闡明中國對國際社會的立場,來間接回擊一些國家的敵視態度。他將原發言稿棄之不用,空手走上講台,作了一篇精彩的即席發言。

周恩來是一位舉世公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無論是在生死攸關的戰爭年代,還是在戰後風雲多變的國際舞台上,表現出了駕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超凡膽略和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