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克萊門斯·梅特涅(2 / 2)

1814年10月1日,維也納會議開幕。有216名代表參加,其中包括俄、奧、普三國的君主,以及一些國家的首相、外交大臣等。梅特涅任主席。會議就鎮壓歐洲民族、民主革命,恢複封建製度,劃分列強勢力範圍,重新規定各國疆界作出一係列安排。為維護奧地利的權益,梅特涅充分利用外交手腕,求得實力均衡。他一方麵連日舉行極其豪華奢侈的慶祝會、招待會、舞會和宴會等,以此炫耀奧地利;另一方麵借這些活動拖延會議時間,維也納會議從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才結束。梅特涅利用這段時間為奧地利爭取到了在國際上的優勢地位。

1815年9月,由俄、普、奧三國發起建立“神聖同盟”。為了遏製勢力強大的俄國,梅特涅將英國拉入,成為四國同盟,實現了同盟內部的實力均衡。1818年,梅特涅主持“神聖同盟”第一次會議——亞琛會議。1820年主持特羅波會議,會議決定武力鎮壓歐洲各國的革命運動。1921年主持了萊巴赫會議,同意派兵鎮壓那不勒斯民族運動。1922年主持了維羅那會議,在會議上自稱:“撲滅革命之火的消防隊長。”當年10月的維也納會議上,決定武裝幹涉西班牙革命,並於1923年5月再次恢複斐迪南七世的封建專製統治。

1921年5月,梅特涅出任奧地利首相兼宮廷、國務大臣。他對內推行保守主義的“梅特涅體製”,千方百計地維護奧地利的封建君主製度,對外充當著歐洲封建秩序的衛道士。1830年7月,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波旁王朝被推翻。梅特涅立即與俄國聯係,想繼續阻止歐洲革命潮流的蔓延。1832年5月,梅特涅主持德意誌聯邦會議作出決定,憲法不容修改,否則派軍隊幹涉。

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廣大民眾的覺醒,被壓迫民族的反抗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到處都醞釀著革命,神聖同盟以及他們的維也納體係已無法維持下去了。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消息傳到維也納,自由資產階級聯合各階層人民向奧地利皇帝請願,要求實行憲政,罷黜梅特涅。3月13日,維也納街頭出現了示威遊行。奧皇被迫罷免了梅特涅的首相職務,他攜著家眷倉皇逃往英國,之後又遷居比利時,最後返回奧地利,過著隱居的生活。這一時期他曾經擔任過年輕的皇帝斐迪南一世的顧問。1859年6月11日去世。

梅特涅是18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中葉的重要曆史人物,在19世紀上半期的歐洲政治舞台中曾顯赫一時。他作為奧地利封建統治的忠實代表,運用“均勢外交”的種種策略,使得各方麵比較落後的奧地利成為神聖同盟的核心,使人不能不承認他所運用的權術是相當有效的。

他的外交策略,至今尚有人推崇和仿效。但由於梅特涅在從政40餘年的生涯中總是逆曆史潮流而動,也就難免被曆史滾滾洪流衝下政治舞台,成為歐洲封建秩序的殉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