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生於1672年,卒於1725年。

彼得10歲時,與其異母兄弟伊凡並立為沙皇,由其姊索菲婭公主攝政。當彼得取得實權時,俄國軍隊的武器十分陳舊,相當落後,而且沒有正規的陸軍和海軍,遇有戰爭時,舉手無措,軍官隻好從西歐聘請。他感到壓力很大,走改革之路勢在必行。1697~1698年,彼得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參加俄國的“大使團”,到普魯士、荷蘭、英國、奧地利等國進行考察。

他一麵從事秘密外交活動和招聘外國專家,另一方麵以更大精力深入工廠、車間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特別是學習炮兵和造軍艦等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返回莫斯科後,他下令解散射擊軍,從1699年開始建立正規陸軍,曆時10年基本完成。至1709年,正規陸軍多達27萬餘人。與此同時,他還大力建設海軍。他說:“隻有陸軍的君主是隻有一隻手的人,而同時也有海軍才能成為兩手俱全的人。”1702年,他在拉多加湖和楚德湖上建立了內湖艦隊——波羅的海艦隊的前身,到1725年,波羅的海艦隊已擁有各種艦船100餘艘,還建立了一支小型的海軍陸戰隊。正規陸海軍的建立,為彼得一世發動對外戰爭、擴大領土並建立俄羅斯帝國奠定了基礎。

外交軍事兩手抓,避免兩線作戰1696年,彼得在奪取亞速夫要塞後,立即策劃進而奪取刻赤海峽,想打通進入黑海之路。為了鞏固和擴大反土耳其同盟,他於1697年派出大使團到歐洲活動。當時西歐大國正忙於準備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加之對沙俄的害怕更甚於處在衰落狀態的土耳其,因而對反土同盟不感興趣。與此同時,占據波羅的海的瑞典與波蘭—薩克森、丹麥、普魯士等鄰國關係緊張。1699年,彼得終於與丹麥、波蘭—薩克森達成協議,結成反瑞典的“北方同盟”,標誌著沙俄對外擴張的主攻方麵已從黑海轉移至波羅的海。但俄國與土耳其仍處於戰爭狀態,如果不簽訂對土和約,就貿然對瑞典作戰,勢必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為此,彼得派海軍將領烏克賴因采夫乘坐“堡壘”號軍艦,耀武揚威地到土耳其進行談判,誘迫土耳其政府讓步,並於1700年7月11日達成協議。協議規定,亞速夫及其附近地區歸俄國,這是彼得一世為避免南北兩線同時作戰,集中全力先解決北方敵人的重大外交勝利。簽訂和約的消息傳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即1700年8月30日,彼得一世就正式對瑞典宣戰,開始了長達20年之久的北方戰爭。

智取波爾塔瓦會戰,全殲瑞典軍隊1700年到1721年的北方戰爭,是彼得一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而波爾塔瓦會戰又是北方戰爭中的決定性一仗。在這次戰爭中,他采用了先誘敵深入、繼而一舉殲滅的策略,並取得了會戰的徹底勝利。其取勝原因主要有三:一、彼得一世利用了瑞軍孤軍深入的弱點,準備充分,敵情掌握得好,集中了優勢兵力,戰略和戰術指揮得當,伺機決戰;二是重視提高部隊士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決戰前夕為鼓舞士氣而向士兵宣讀了彼得一世的命令,宣稱決定祖國命運的時刻到了,號召士兵為祖國而戰;三是不因初勝而驕傲,抓緊戰機乘勝追擊,全殲瑞軍,取得了波爾塔瓦會戰的徹底勝利。

彼得大帝,是俄國曆史上一位著名的沙皇、軍事家、統帥、謀略家。他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占領大片土地和奪取南北方的出海口。他多謀善斷,在戰爭實踐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把俄國軍事學術提高到新的階段,成為俄國軍事學派的奠基人。他還注重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在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麵大膽改革,對俄國曆史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