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率領步兵兩萬人進攻明軍,首破撫順,再拔清河。

撫順、清河相繼被後金軍攻破的消息,迅速傳到北京。明神宗聽取大臣建議,重新起用被免職的楊鎬。任命楊鎬為兵部右侍郎兼遼東經略,並授給尚方寶劍,叫他迅速帶兵前去對付後金軍。

楊鎬接到明神宗的聖旨以後,招募9萬人的兵馬,領得了隻能維持很短時間的糧餉。然後他集結大軍於沈陽。企圖犁庭掃穴,一舉消滅後金。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後金天命四年)二月,他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兵分四路對努爾哈赤發動大規模進攻。麵對明朝大軍壓境的局麵,努爾哈赤並沒有驚慌失措。他鎮定自若,製定了“憑你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據此,努爾哈赤置其他三路明軍於不顧,隻派500人阻滯劉鋌軍,而將全部兵力集中起來,迎擊杜鬆的明軍主力。三月初,杜鬆率領的3萬明軍到達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附近),與後金軍相遇,於是便展開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先是杜鬆部全軍覆沒,杜鬆陣亡;再是馬林部覆沒,馬林隻身逃跑。李如柏接到命令後,趕快撤了回來。劉鋌在阿布達裏岡與後金軍相遇,展開激戰。劉鋌部英勇殺敵,後全部英勇犧牲。

薩爾滸之戰,是後金同明朝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後金軍能在幾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是努爾哈赤依靠集中兵力,選擇有利戰場和戰機,從而創立了連續作戰、速戰速決、各個擊破的典型戰例。在整個戰役中,努爾哈赤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從判明明軍的進攻方向和用計設伏,都表明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靈活的指揮藝術。

戎馬一生,寧遠殞落

薩爾滸大捷後兩個月,即1619年六月,努爾哈赤又乘勢攻占了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兵鋒直指遼沈。楊鎬下獄,新任命的遼東經略熊廷弼被罷免。努爾哈赤趁機於公元1621年3月,突然率兵大舉進攻,占領了沈陽城,又揮師南下,遼陽、遼河以東明軍不戰自潰,大小70餘城都為後金所占領,同年4月,努爾哈赤把都城遷到遼陽。

明朝失掉遼東之後,重新起用熊廷弼,同時任命閹黨分子王化貞為巡撫。兩人意見不和,王化貞執意實行“畫地分守”的方針。

努爾哈赤看出明軍在部署上的弱點,一麵派出間諜潛入廣寧,破壞熊王關係;一麵加緊調集兵力,於公元1623年1月率八旗勁旅強渡遼河,猛撲廣寧,大敗明軍。

遼東兵敗後,明朝相繼任命王在晉、孫承宗為薊遼經略。孫承宗采納兵備令事袁崇煥的主張,大力整頓山海關防務,修築寧遠城和錦州等要塞,形成以寧、錦為重點的關外防線。

袁崇煥隻率萬餘明軍在寧遠堅守。

公元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大軍約13萬進攻寧遠。袁崇煥決心死戰,防守嚴密,利用堅城,充分發揮箭石和炮火的威力,使善於騎射、長於野戰的八旗勁旅難以發揮其所長。後金軍多次攻城不下,傷亡很大,努爾哈赤本人也被紅衣大炮擊傷。“努爾哈赤自25歲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唯寧遠城不下。”八月,努爾哈赤死於沈陽,終年68歲。

努爾哈赤是我國滿族著名首領,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為清朝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石,他也是兄弟民族中比較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