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時老師的講述對我而言無異於天書,我隻能盡力一字不漏地聽著、記著,回到宿舍,再一點點翻字典、一點點硬啃硬記。我給自己製訂了學習計劃:一切從零開始,堅持3個第一——從課本第一頁學起,從第一個字母、第一個單詞背起;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直到深夜12點。”
由於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鄧亞萍幾乎完全取消了與朋友的聚會及無關緊要的社會活動,就連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也大大減少。為了提高自己的聽力和會話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顧語音室,還買來多功能複讀機。由於總是一邊聽磁帶,一邊跟著讀,同學們總是跟她開玩笑:“亞萍,你成天讀個不停,當心嘴唇磨出繭子呀!”“但我相信,沒有超人的付出,就不會有超人的成績。這也是我多年闖蕩賽場的切身體驗。”
學習是緊張的,每天的課程都排得滿滿的。除學習之外,鄧亞萍每周還要3次往返幾十裏路到國家隊訓練基地進行訓練,疲勞程度可想而知。“每天清晨起床時,我都會發現枕頭上有許多頭發,梳頭的時候也會有不少頭發脫落下來。對此我並不太在意,倒是教練和隊友見到我十分驚訝:‘小鄧,你怎麼了?’我說:‘沒什麼,可能是學習的用腦和打球的用腦不一樣吧。’”
“雖然都是一個‘苦’字,但此時的我卻有不一樣的感受:以前當運動員,訓練累得實在動不了,隻要一聽到加油聲,一咬牙,挺過來了;遇到了難題、關坎兒,教練一點撥,通了;比賽遇到困難,觀眾一陣吼聲,勁頭上來了,轉危為安。但讀書呢,常常要一個人孤零零麵壁苦思,那種清苦、孤獨是另一種折磨,沒意誌、沒恒心是堅持不下去的。”
在鄧亞萍的運動生涯中,有兩件事情是令她永生不忘的——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女單冠軍;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但北京的申奧成功無疑是最令鄧亞萍振奮的,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我一聽到北京,一下子站了起來,眼淚馬上就流下來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說,那一刻,比我拿任何一次世界冠軍都激動。”
1993年,鄧亞萍剛剛登上事業的頂峰,在頭一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獲得女單、女雙兩項冠軍,並深得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喜愛。在北京申奧期間,作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的鄧亞萍壓力頗大,如果申奧失敗,在北京奧申委前麵做了那麼多工作就會因此打了折扣。鄧亞萍說:“當時在亞運村的國際會議中心,完全按著國際奧委會會議的講台尺寸布置會場,按著乒乓球的術語,就是模擬訓練。每個人的陳述詞都改了幾十遍,討論,推翻,再討論,再推翻,最後終於定稿時,已經到了7月初了,時間非常緊張。真正到了“比賽”的時候,我們大家都發揮得非常好,北京做完陳述報告以後,大家都感覺北京的陳述報告要比其他幾個城市好。北京準備得太充分了,大家對北京獲勝充滿了信心。”
等待投票表決的時候,5個申辦城市的代表團都坐在一個大廳裏。“雖然心裏也緊張,但我們很有信心,甚至覺得第一輪就有可能過。第一輪沒過,我們心裏反倒有點緊張了:到底哪裏出了問題?但是大家還能夠沉住氣。”鄧亞萍回憶說。“第二輪投票以後,我們一看監票的3個人都走了,就知道有結果了:肯定是北京!因為隻有北京可能在前兩輪勝出,而絕對不可能在前兩輪出局,這一點北京奧申委是非常有把握的。所以第二輪出結果,那肯定是北京贏了。”
吃得苦中苦的鄧亞萍用實際行動不斷迎來自己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轉折:“乒乓女皇”、劍橋經濟學博士、國際奧委會官員和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無一不是她努力奮鬥的結果,正如她在接受央視著名主持人采訪時所說:“競技體育的殘酷告訴了我,人生沒有捷徑,隻有靠自己去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