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鄧亞萍,因為受當時體育教練父親的影響,立誌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是她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體校的要求,體校的大門沒能向她敞開。於是,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起了乒乓球,父親規定她每天在練完體能課後,必須還要做100個發球接球的動作。鄧亞萍雖然隻有七八歲,但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練,基本功更加紮實,便在自己的腿上綁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換成了鐵拍。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多麼難能可貴!這不但要使身體備受煎熬,心理方麵也要承受巨大的壓力。小小的她,每閃、展、騰、挪一步,都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
腿腫了!手掌磨破了!——這是家常便飯!但她從不叫苦、不喊累!
負責訓練的父親,有時心疼得掉眼淚。付出總有回報,由於鄧亞萍的執著,10歲的她便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
1988年進入國家隊的鄧亞萍都是超額完成自己的訓練任務,隊裏規定上午練到11時,她就給自己延長到11時45分,下午訓練到6時,她就練到6時45分或7時45分,封閉訓練規定練到晚上9時,她就練到11點多。鄧亞萍為了訓練經常誤了時間,她就自己泡麵吃。
在隊裏練習全台單麵攻時,鄧亞萍依舊往腿上綁沙袋,而且麵對兩位男陪練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兩小時。在進行多球訓練時,教練將球像連珠炮一樣打來,鄧亞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絲不苟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個。據教練張燮林統計,鄧亞萍每天接球打球1萬多個!每一節訓練課下來,汗水都濕透了鄧亞萍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連地板也會浸濕一片,不得不換衣服、鞋襪,甚至換球台再練。
長時間從事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從頸到腳,鄧亞萍身體的很多部位都有傷病。為對付腰肌勞損,她不得不係上寬寬的護腰,膝關節脂肪墊腫、踝關節幾乎長滿了骨刺,平時隻好忍著,實在痛得厲害了就打一針封閉,腳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層紗布接著練。就算是傷口感染,擠出膿血也要接著練。功夫不負苦心人,鄧亞萍先後獲得14次世界冠軍頭銜;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成為第一位蟬聯奧運會乒乓球金牌的運動員,並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其中包括單打和與喬紅組合的雙打。
1997年鄧亞萍退役進入清華大學,2001年拿下學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英國諾丁漢大學,2002年12月12日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2008年在英國劍橋大學被正式授予經濟學博士學位。鄧亞萍用求學路上一路奮鬥的故事講述了一個世界冠軍求學的懸梁歲月……
從寫26個英文字母開始,“臨近退役時,我便開始設計自己將來的路,有人認為運動員隻能在自己熟悉的運動項目中繼續工作,而我就是要證明:運動員不僅能夠打好比賽,同時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當運動員了,我的新起點也就開始了。”鄧亞萍說。
“1996年底,我被薩老提名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我明白,這既是國際奧委會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奧委會的辦公語言是英語和法語。然而,這時我的英語基礎幾乎是零,法語也是一竅不通。麵對如此重要的工作崗位和自己外語水平的反差,我心裏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結束後,鄧亞萍以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身份初進清華時,她的英文幾乎是一張白紙,既沒有英文的底子,更別說有口語交流的能力。
“懷著興奮而又忐忑的心情邁進清華大學,老師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寫出26個英文字母看看。我費了一陣心思總算寫了出來,看著一會兒大寫、一會兒小寫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師,就這個樣子了。但請老師放心,我一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