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如果按照這樣發展下去,很有可能用不了多久,整個村莊都要搬到山中去了。
原來要禁欲修行,卻因為這樣那樣的欲念打亂了自己的清修,這心又怎麼能平靜下來呢?
不僅如此,人的私心、貪婪、嫉妒還常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惡念”的禍害裏。人生有些錯誤的確無法挽回,所以為了避免這些錯誤,我們有時應學會放棄。
因此,青少年朋友要懂得如何控製自己的物欲,勿讓貪婪的種子發芽。這裏,我們給出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首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有正確價值觀的人,必然是一個有著自我製約機能的人,同時,他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其次,學會去愛。
一個會關愛別人的人,懂得奉獻比占有更幸福。
最後,培養正確的判斷力。
一個有正確判斷力的人,懂得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相應的,他也就懂得了貪婪地去追求美與善,而盡可能地摒棄醜與惡。
過一種遠離奢侈的生活
節儉是人生的導師。一個節儉的人勤於思考,也善於製訂計劃。他有自己的人生規劃,也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拿破侖·希爾
家康是一個注重節儉的人,一次,家康在談話中對家臣本多正信說道:“在年輕的時候,我忙於奔走戰場,沒有時間來研究學問,所以到老來一無學問。但我曾從他人處學到老子說過的一句話,直到現在也忘不了。那就是‘知足者常樂’。”
家康的處世哲學是樸素儉約。“時時知足”的他厭惡奢侈浪費,不僅是對自己,他也這樣要求自己的家臣。
即使是外出狩獵家康也並不做特別周到的準備,隻帶一小撮飯團和梅幹,在山野之中,分兩三次把它吃完,如果剩下也不會扔掉,就這樣再帶回去,並且讓隨行的家臣們也這樣做。
節儉是一門智慧,聰明的人因為節儉而更加強大,一味小氣的人卻因為節儉而損失更多的財富。
德川家康認為不必將家臣安置在寬適的公館裏。因為公館寬敞的話,免不了要亭台樓閣,雕梁畫棟,不僅花費了大量的金錢,還會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好逸惡勞,喪失鬥誌。德川家康教育他的兒子時,不喜歡別人在一旁護短,把少主看得太嬌貴,他覺得從小不吃苦的人,將來也成不了氣候。
有一次,江戶城內的侍女們抱怨飯菜,說除了鹹菜便看不到別的,讓人吃不下飯。
德川家康找來了炊事長淨慶,告訴他侍女們的抱怨,並詢問這是怎麼回事。
淨慶回答道:現在用來做鹹菜的蘿卜還剩下很多,如果不做成鹹菜就會壞掉。
家康一聽,立刻說:“這樣啊,那麼現在鹽的鹹度就可以了,不用弄甜也沒關係。”到頭來侍女們照樣吃鹹菜。
對待家臣和侍女的“摳門”,並沒有讓他們對主人產生厭惡之情。
德川家康這種質樸的做法,漸漸變成了德川家的一項傳統。
對於掌管天下的將軍家來說,拒絕奢侈腐化是非常重要的傳統。他們將聚集起來的財富用於國防和“城市化”,加快了江戶和整個日本的經濟發展,失了小安逸,卻換來了大的富足。
現實生活中,一些愚昧的人對節儉的理解就是少花錢,能省一分是一分,結果卻適得其反。有些人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用錯誤的方法來節省不該節省的東西。
曾經有個老板製定了這樣一條規矩,要他的員工不顧一切地節省包裝繩,即使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也在所不惜。他還要求盡量省電,而昏暗的店麵讓許多顧客望而止步。
他不知道明亮的燈光其實是最好的廣告。
節儉,應該養成正確的節約觀念和節儉方式,而最聰明的節儉方式,則是通過最小的投資來挖掘自己的潛能,讓人生充滿了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