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民長期執掌財政大權,卻廉潔奉公,他常說:“不能亂花一個銅板,我們是為工農管錢、為紅軍理財的,一定要勤儉節約!”
人民政府有了自己的票子
抗日戰爭時,江西革命根據地流通的貨幣十分混亂,既有江西工農銀行的銅圓券,還有光洋和國民黨的紙票,甚至有清朝時期的銅板。人們購買物品,抓一把各式各樣的票子出來,有時連賬也算不清。有些紅軍戰士思想單純,把從戰場上繳獲的國民黨現鈔放火焚燒,他們不知道這些鈔票在國民黨統治區可以買到許多蘇區奇缺的物資,比如食鹽、大米等。
毛澤民看到這些情況,感到十分心痛,也十分著急。國家銀行成立後,他把統一蘇區的貨幣作為一件大事來抓。1931年12月,黃光亞根據毛澤民的要求,共設計出壹元、伍角、貳角、壹角、伍分等5種麵值的票樣。
票樣確定下來,接下來就是印刷紙幣,而專印鈔票的紙張、油墨這些東西在蘇區都沒有。經請示項英同意,毛澤民派出專人,經過瑞金—永定—大埔—汕頭—香港—上海的秘密交通線,攜帶數千元現款,前往上海、香港購買印刷材料。可是,國民黨統治嚴密,購買的印刷材料也因敵人重重封鎖,一時運不進來。
毛澤民食不甘味,睡不安席。有人說贛南閩西山上到處有茂密的竹林,當地人民曆來有用毛竹造紙的手工作坊式的紙廠,遍布深山,他又帶人鑽進深山老林與造紙工人商量自己生產印鈔紙。
毛澤民請工人們進行試驗。他根據工人師傅的建議,發動群眾大量采集纖維多的樹皮、竹子、麻,收集破布爛鞋,組織人力用石灰水漂,用米臼搗,用水碓舂,用木棒捶,終於做成合格紙漿,送到造紙廠。工人們很快將印鈔紙生產了出來。
1932年7月,國家銀行各種麵額的紙幣,在全中央蘇區正式發行、流通。
人民終於有了自己的票子,它的意義不僅在於統一了蘇區的貨幣,更是工農勞苦大眾掌握國家政權的一種象征。毛澤民的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英雄無悔】
“紅色管家”毛澤民長期執掌財政大權,卻不浪費一個鋼板,堅持勤儉節約的理財原則,而與之相悖的時下社會上一些奢侈性消費趨勢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如果說富人用金錢來換得心理上的滿足原本無可非議,但是在我們身邊許多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的人士並非大富大貴,而是普普通通的白領甚至一般工薪族,他們買奢侈品是節衣縮食,從牙縫裏摳出來的,如此看來未免就有點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