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模式是誰創造的 個性化消費浪潮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揭示了人類的五大需求層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他認為,這些需求是一個從低層次向高層次或更高層次遞進、攀升和自我滿足的過程。其中前三種為人們的基本需求,而後兩者則是心理的需求,是人類所特有的區別於、超脫於動物的獨特需求。
馬斯洛指出,一般而言,各個層次需求的實現,隻能從低級到高級逐步進行,是不可以逾越、不可以蹦極、不可以穿越的。一個人總是要吃飽了、喝足了,才能考慮自身的健康和財產的安全;當感覺到安全了,才能想到談情說愛。前三者滿足了,才有基礎去追求在社會上的更大滿足。
這個著名理論如果以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曆程來審視,就會發現,20世紀80年代中國解決的是溫飽問題,養活數億人的問題,所購買的商品更多是滿足於基本的生理與安全需要。而且那還是個物質相對短缺的時代,生產的東西不愁銷,也就無須考慮消費者的更多心理上的滿足。
90年代是生產規模繼續擴大的時代,雖然後期許多行業的生產超過了市場需求,但總體而言是相對平衡的,而人們的消費更多是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理、安全和情感需要,加上市場化的改革把許多(如房地產)推向市場,人們增長的收入依然主要是為了滿足這些基本需要。
但隨著21世紀的來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物質產出大大豐富,迅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的貿易達至空前的水平。中國湧現出來越來越多的富裕消費者開始注重非基本需要,他們不但消費商品,而且注重商品外的個人體驗、個人風格,甚至附加的社會心理文化。比如,吃飯不再是為了溫飽或安全,而是為了環境、麵子(私房菜)或者體驗出的地域風格(西餐等);再比如,穿衣戴表開始強調世界名牌,或有獨特個性的名牌;還有,中國遊客開始成為世界最大的旅客來源地,這說明許多中國人已經跨過基本需求階段,開始追求情感消費和自我實現……
因此,滿足顧客越來越個性化的需求已成為企業經營所必須麵對的課題。這不但是中國消費者的潮流,更是世界範圍內洶湧澎湃的大潮。而且,這股大潮隨著世界網絡一體化的加速,正日益催生巨量的消費人群,這些人群可以輕而易舉地借助互聯網和快速崛起的電子商務渠道展示強大的力量。
DIY,這個詞語最初始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美,用來形容那些自己動手建房、家裝的消費者的行為,代表了一種“積極動手、樂在參與”的生活方式與消費主張。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電腦DIY”一族開始走在了DIY消費市場的最前列,DIY消費形式也逐漸被國人接受。
隨著中國新一代80後消費者長大成人,主力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發生了悄然變化:實用主義不再是唯一需求,人們希望消費也能體現出自己的個性。當消費不再是一種付錢購買的簡單行為時,消費者希望在購買的過程中有不同的體驗,在體驗中享受更多的附加價值。
這些個性化的需求催生了中國DIY市場的繁榮,讓DIY枝蔓的觸角悄悄伸向了許多消費領域,呈現出多樣化的DIY消費形態。高端的私人定製重在詮釋個性的價值,因為高端消費者在消費中體現自己身份地位的同時,更加注重商品能否代表自己的個性和品位。大眾的DIY消費者可以充分享受自己動手的樂趣,強調的是消費者樂在其中的體驗過程,以及從中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