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稿之日,2010年8月16日,恰值農曆七夕。
今天早上起來,筆者便收到一條信息,出自“知白守黑”的博客。題為《揭秘:李煜生死巧合之謎》,提示是“七夕節很神奇,南唐後主李煜在這一天降臨人世。四十二年後,又在同一天駕鶴西遊。生於七夕,又死於七夕。這樣的巧合,死去活來;這樣的選擇,隻是唯一。這究竟是命運選擇了李煜,還是李煜被世人嘲弄……”
筆者並沒有點進去關注,因筆者已懂李煜。
筆者將自己的思想寄托在字裏行間,細看《江山猶是昔人非》,你會覺得,李煜不是生澀的,小周後也不再是花瓶。
言之有物,這是筆者追求的。
李煜的詞作後期是輝煌,是巔峰,是被人歌頌傳唱的,但筆者更偏愛李煜愛自由且瀟灑不羈的前半生。
沒有滿腹哀愁,他的詞作依舊清麗動人。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又如“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很美,不是嗎?
很自由,很隨想,不是嗎?
我們也向往李煜的生活,美人好酒,詩詞歌賦,舞蹈曼歌……我們也有愁思,也會遠離故鄉,也會漂泊無家。可人生路漫漫,我們心裏始終有家有寄托。會流淚,更會微笑;會消沉,更會執著。
借汪國真的《旅行》祝願讀者,也祝福眠於地下且詞魂不朽的李煜,還有他的愛人:“仰首是春,俯首是秋,願所有的幸福都追隨你。月圓是畫,月缺是詩。”
漢滴
2010年8月16日 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