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1章 昨日黃花形猶在(1 / 1)

南京秦淮河邊的一條小巷裏,石壁基座,三重飛簷的明遠樓在繁枝茂葉的映襯下,顯得古韻盎然,引人注目。門前的石壁上,兩邊分別寫著“以經取士”“為國求賢”。大門上方有四個渾厚遒勁的大字“江南貢院”。

江南貢院,曆經幾百年的滄桑世變,經過重修,至今還是風采依舊。

據史料記載,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後經明,清兩代的拓展,盛時考試號舍達兩萬餘間。院中還有官房,花園,小橋,流水。規模為全國之冠,是蘇皖兩省的鄉試,會試場所。清代,從這裏中舉而後經殿試考中狀元者,就有58人。唐寅,鄭板橋,方苞,張騫均是在此中舉。

江南貢院西號舍,每間號舍,不過一個平米多點的空間,都坐著一個彩繪的泥塑人像。他們有的做沉思狀,有的做無奈狀,有的揮筆奮書,有的笑意洋溢,生動地再現了當年考生的各種神態。而東號舍則是一個頗有情趣的地方。在這裏,君若有興致,也可以穿上古裝,發思古之幽情,點一盞青燈,在幾案上擺上文房四寶,在狹小的空間裏伏案答題。體驗當年為求功名,寒窗苦讀,跋山涉水來到貢院號舍的秀才們內心裏的複雜感受。當然,絕對不會叫你再去作八股文章了。

濫觴於隋朝中期的科舉製,是封建社會為選拔人才而設置的一項基本製度。曆經唐,宋,元,明,清,有1300多年的曆史。盡管不同時期,考試內容略有不同,但考試體製卻愈趨完善。清代,從童生,經縣試,府試,院試,通過者方可獲得基本功名“秀才”;秀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通過者方可獲稱“舉人”;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會試,通過者方可獲稱“貢士”。而由君皇親自殿試的前三甲為“進士”。一甲前三名冠以狀元,探花,榜眼。“金榜題名時”自古被稱為人生三大幸事之一。唐代詩人白居易高中進士,按捺不住心中喜悅,寫下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詩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封建時代起,就被科舉製演繹得淋漓盡致。

江南貢院的至公堂,現已辟為科舉曆史陳列館。大堂中央,上掛康熙“旁求俊義”的匾額。兩旁有明代楊士奇題的對聯一副:“號列東西,兩道文光齊射鬥;簾分內外,一毫關節不通風。”裏麵用照片,文字,實物等諸多形式,將人們帶入了封建科舉的世界。大紅的長袍,精巧的轎子,報喜的牌匾,作弊的道具,林林總總,無一不真實地再現了科舉時代的種種情景。

封建科舉時,狀元乃是科舉寶塔尖上的明珠了。在漫漫的1300年間,總共推出了657名“明珠”。而唯存的狀元卷,是保存在青州博物館的山東青州人趙秉忠的狀元卷了。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萬曆皇帝親臨殿試,出題為《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趙秉忠寫出2460字禦試策,一反“草民”之說,提出了“天民”之論,將帝王和平民置於上天麵前平等的地位,表現了一種進步的曆史觀。而其法製,德製,廉政的立論,也受到萬曆皇帝的讚賞。因此,萬曆皇帝朱批“第一甲第一名”。看到這份狀元卷,字體雋秀,貌豐骨勁,深感內容和形式得到了統一。由是想到當年狀元郎,真是才華橫溢。而在成功的背後,是鮮為人知的手捧經史書籍“頭懸梁,錐刺股”,“三更燈火五更雞”發憤求學的勤奮故事。當然,他們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朝成名天下知”。他們是當時的天下精英。知識階層,踏上仕途,亦是眾望所歸。

江南貢院還為唐寅,鄭板橋,吳承恩,吳敬梓,林則徐,張騫等塑了像,而吳承恩,吳敬梓則是江南貢院的“落第生”。但他們分別寫出了《西遊記》和《儒林外史》這樣的曆史名著,這也說明即使在封建時期,成才的道路也不僅限於科舉,而在自己腳下。

西方人曾稱科舉製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對世界的重要貢獻”,開了文官選拔的先河。而隨著新式學校的興起,清朝末年,科舉製遂化作了曆史的煙雲。科舉內容和八股文載體的弊端,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作為一種曆史現象,通過考試,公平公開選拔人材,是有一定意義的。今天的高考,在形式上與其也是一脈相承;在內容上,則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回眸江南貢院,它雖然是昨日黃花,但它在曆史上,畢竟散發出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