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0章 醉白池之雅(1 / 1)

上海鬆江,有一園林,名曰:醉白池。

中國的園林,大凡都是亭台樓閣,曲徑回廊,假以山水,古木修竹,點綴花草,形成一個別有洞天的意境。文人墨客,風花雪月,吟詩賦曲,談經論道,這園林的名聲也就不經意之間傳開,趨者若騖了。

醉白池,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園林。

醉白池,雅在名。它最初的名字為穀陽園,是宋代鬆江進士朱之純所取,這些滿腹經綸者,取名當有典故。朱之純就是取陸機“仿佛穀水陽”之意,把一腔家鄉情懷注入名中。但勢無常態,世事滄桑,幾度春秋,物是人非。穀陽園到了清順治年間,工部主事顧大申重修,而定名為“醉白池”至今。在中國古典詩詞篇章中,醉、白二字都是常見字。“醉翁之意不在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況且,唐代詩人中,就有李白,白居易兩位大詩人。他們的詩,曾醉倒過多少風流雅士。而據史載,宋代大文豪蘇軾曾作過《醉白堂記》,醉白堂則為宋代宰相韓琦慕白居易,晚年以飲酒為樂,賦詩填詞而築。顧大申也慕白居易,仿而效之,演繹了“醉白池”名稱這樣一段雅事。

醉白池,雅在人。醉白池最初隻是朱之純的私家花園。以他的進士身份,修一座花園當在情理之中,隻是最初的模樣,經過風雨滄桑,已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了。穀陽園隻能說是為醉白池留下了一份基業,因了它的曆史淵源而顯得更加具有曆史文化底蘊。朱之純當年曾用詩,描繪了穀陽園的風情:

平湖十傾水汪洋,

得意茅齋且屈藏。

園種小桃私結籽,

地載翠芰更聞香。

六龜已兆千年瑞,

雙鶴看呈八月祥。

居此依然忘世味,

此心尤懶去龍陽。

從詩中可以看出,朱之純對自己的“花園別墅”,鍾愛有加,實乃溢於言表。此世外桃源,已足以讓他忘記世上一切,專心在此頤養天年了。而人們隻能從詩中去想象穀陽園的景致了。“茅齋”雖自謙,前綴於以“得意”那就不同凡響了。而且深藏不露,看似“屈”,實是水榭樓閣,曲徑通幽。否則,作者何須“得意”?從詩中也略窺穀陽園一斑。

之後,明代宰相、名畫家、鬆江人董其昌,在此修了四麵亭,疑舫等係列古建築,並親題了“疑舫”二字。穀陽園亦被人稱為董其昌觴詠之所。董其昌在書畫方麵有極高的造詣,是清康熙帝極為推崇的書畫家。他的顯赫聲名,顯然為園林帶來“名人效應”,現園林內還豎有其半身銅像,為醉白池增色不少。

當然,對穀陽園貢獻最大的當屬鬆江人顧大申。顧大申博雅,善文辭,喜詩文,擅書畫。1656年,他修建園區,定名“醉白池”。使得醉白池從此變成了江南的一所著名園林。

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也來到醉白池,雪海堂內還掛有孫中山在鬆江和醉白池的照片,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逝去的歲月。

醉白池,雅在園。踏入園區,但見園內一派古色古香的韻味。主體建築醉白池是一長方形的不規則水池,石岸錯落有致,全用黃石堆砌而成。其中,一座紅柱黛瓦的樓閣,外有回廊,橫跨水上,“醉白池”匾額高懸其上。憑窗聽水,佇欄眺望,思古之情,幽幽而生。園內有幾百年樹齡的古樟,銀杏,亦還有百年牡丹。園區的古建築寶成樓,回廊等內,遍布鬆江民俗和碑帖文化,其中有《赤壁賦》真跡篆刻。流連其中,可細細觀賞中國書法藝術,為園區平添了一份雅致。

醉白池之雅,就在於它的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與詩詞書畫有著密切的聯係。

環顧四周,粉牆黛瓦的園牆,將醉白池圍成一方優雅的寧靜天地。出了園門,就是喧囂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