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31年內森作了一筆他認為非常聰明的生意。水銀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貨物,在很多交易中不可或缺,在測量計量時也是如此。水銀也是一種強有力的化學藥物,被廣泛用來從金屬化合物中提取金銀。歐洲大部分的水銀都是來自澳大利亞的伊德裏亞(Idria)和西班牙的阿爾馬登(Almaden)水銀礦。後者當時已經廢棄了,但是那裏水銀的富饒早已為世所知,早在希臘和羅馬時期人們已經發現了這裏豐富的礦藏。困境的西班牙想把這些著名的礦產抵押給內森,作為支付貸款利息的擔保。隨後的結果讓公眾大吃一驚:阿爾馬登水銀礦的價格翻了一倍。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會轉向伊德裏亞,但是他們同樣發現那裏水銀的價格也提高了一倍。內森早已把伊德裏亞的礦產也掌握在手中,這樣他才可以保證對水銀的壟斷。“這樁精明的生意對於所有國家的病患者影響巨大。水銀的儲備很大程度是作為藥用,此時不能再從那些礦藏中提取,隻有通過其他途徑,如從舊鏡子提煉。”這筆生意給內森招致了很多罵名和譴責。
另一次他讓曆史悠久的英國銀行承認它無法與這位金融家的手腕相匹敵,即使有著很高的聲望和政府的支持,但最後仍然不得不甘拜下風。有一次羅斯柴爾德需要大量金條做成一筆生意。將金條借給他的同時,銀行主管製定了歸還日期。到了那天,內森如約前來。當被問起他是否是來交還那筆金條時,內森的回答是用一筆支票償還這筆金條。主管立刻提醒他那個協定的條款,他要求內森遵守協定,銀行現在急需這筆金條。“好吧,先生,”內森回答道,“把我的支票還給我吧,我敢說,現在你們的出納員會把它與你保險庫裏的金塊等值,到時我就可以償還你的金塊了。”
這個故事裏展示了典型的內森性格,以至於它的真實性好像無可質疑,不過下麵這則軼事顯然出自一位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之手。那些微小的細節和戲劇性的情節足夠讓人們懷疑它的真實性。故事情節安排上的缺陷非常明顯和突出,因此不能打動讀者。這個故事說的是英國銀行孤注一擲地挑戰內森,它們拒絕兌現阿姆斯洛·羅斯柴爾德開給內森的一張大額支票。銀行傲慢地回答他們:“隻兌現銀行自己開出的支票,而不是個人的支票。”不過這次銀行遇上了一個比它們還要強大的對手。當內森得知這個消息時,他驚呼:“個人!我會讓這些先生們知道我們這些個人的厲害。”三個星期之後,內森親自前往銀行,帶著他在三個星期內在英國和大陸收集到的大量銀行支票。他從自己的支票本裏取出一張五英鎊的支票,辦事員立刻數給了他五枚一鎊硬幣,同時驚訝地望著他。內森這樣的大人物為這樣的小事上門實在很讓人奇怪。然而,內森一枚一枚仔細數清了這些硬幣之後,把它們裝進了一個帆布袋,隨後一張接一張地兌現了一百多張支票,再也沒有把那些錢幣點清之後裝進帆布袋。有幾次,他還擺弄那堆錢幣,讓它們在桌上保持平衡,他義正詞嚴地說道:“這是法律賦予他的權利。”隨著第一本支票本空了,第一個帆布袋也逐漸裝滿了,他把它們交給辦事員,又取出另一本支票本,一直到榨幹了銀行的黃金才離開。這還沒完,他還雇了九個人和他幹同樣的事,結果導致英國銀行損失了價值21萬英鎊的儲備黃金。更厲害的是,內森占用了出納員所有時間,別的人一個子兒也兌不到。任何和怪癖有關的軼事都可以取悅英國公眾,在這個故事中,百萬富翁的憤怒引發無限的逗樂。然而銀行的主管們卻笑得比較少,特別是當他們看到內森和他的九個助手次日再次出現在銀行門前,他們再也笑不出來,金融界的君主帶著諷刺的語調開口:“這些先生拒絕接收我的支票,我也已經發誓不會再要他們的支票,我僅僅是警告他們我已經有了足夠的支票可以讓他們忙上兩個月。”兩個月!1100萬鎊的金幣從銀行兌現!銀行的頭目們被震撼了,必須做些事情避免這種情況。第二天,銀行宣布,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支票和銀行的支票平起平坐,享受一樣的權利。
即使內森如此精明幹練的人,也有走麥城的時候。他經常遇上一些狡猾的對手讓他頭疼。有一次一位大銀行家借給了他150萬打壓統一債券的價格,當時統一債券的價格是84鎊。預付款的條款非常清楚,銀行家會用70鎊的價格買進統一債券,而債券的價格應該降到74鎊。內森覺得胸有成竹,因為統一債券下降這麼多的機率非常小。然而這個銀行家卻自有妙計。他開始在市場上大量拋出羅斯柴爾德的債券,緊隨其後拋出一點自己的債券,市場逐漸開始不安和懷疑,債券價格快速下降,其他的環境因素加速了這種價格崩潰,最終的價格果然是74鎊。基督徒這一次戰勝了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