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內森:主宰倫敦金融城(1)(2 / 3)

一心發展國內貿易而忽視對外貿易的政策失誤帶來了災難後果,而國債的發行無疑也使國家遭受嚴重損害。社會的下層人民麵臨的短缺和貧困,追溯其原因恐怕是由於稅收的增加及其帶來的普遍性腐敗。不論我們對國債(或像有的人叫它國害)的生成多麼痛恨,我們得承認威廉三世找不到其他辦法來獲得他需要的資金了。一些細小的原因造成了嚴重後果,我們要追究根由的話,體現在國債中的國家借款體係的設立也應追溯到早期的君主而不是威廉國王。當早期的統治者發現他們缺少資金時,他們十分習慣地向可靠的國民尋求幫助,而不是運用最溫和的方式來表達,或以適合國王的謙恭的方式來申請獲得王室國庫的黃金。在尋求野心和複仇計劃的過程中,君主們絲毫不計後果,這損害了他們忠誠國民的利益,迫使他們不得不起來反抗。理查德一世(Richard Ⅰ)為了侵略巴勒斯坦,在缺乏設備的情況下暫停下來,轉而尋求必要的資金。他向人民榨取錢財,私扣收入,抵押稅收,甚至威脅要變賣倫敦都不肯放棄自己的東侵計劃。他的繼任者仿效了他,並更為變本加厲地搜刮人民。亨利三世(Henry Ⅲ)奪取了民眾的商品,以高利息為誘餌騙取了大量商品,而由於時局毫無信用可言,自然資金帶利息最後也都沒有償還。愛德華一世(Edward Ⅰ)謊稱要進行宗教戰爭,向僧侶盤剝了大量財物,而一旦得手,他便放棄了計劃。愛德華三世(Edward Ⅲ)增加賦稅,製造壟斷,強行發放貸款,窮盡各種辦法向他的不幸子民榨取錢財。隨著時間的推移,繼任者的勒索越來越肆無忌憚,也都明顯地超過了他們的前任。愛德華四世(Edward Ⅳ)享有王國裏最英俊的稅務官的美譽。偶然一次他吻了一位豐腴的寡婦表示他的渴慕之情,寡婦屈從了他的要求,據說她隨即倍花心思以期待國王的再次幸臨,但她的希望落空了。亨利七世(Henry Ⅶ)被他的榨取邏輯所引導,他極力搜刮他節儉的子民,使他們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亨利八世(Henry Ⅷ)的生活極度奢靡,他隻好不斷地從國民的口袋裏榨取錢財來填補國庫,除此之外他想不到別的手段和方式。他利用僧侶令來聚集財產,使借款總數增加了10%。他以謙恭的方式獲得了這些借款,幾年後卻不認賬了,既不願償還借款也不承認借債,這次事件使他的名聲更為糟糕。伊麗莎白(Elizabath)在她的財政運轉操作中顯得十分可愛她會向她的子民借取大量貸款,而一旦有了結餘資金處於閑置狀態,她又以她優雅的姿態承諾高額利息再次把錢借回。斯圖亞特王朝(The Stuarts)的魯莽和奢侈絲毫不輸於他的前任,他們將榨取的本領發揮到極致,超出人們的想象。查爾斯一世(Charles Ⅰ)付出代價才發現他對他臣民的財產並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草率地設法使臣民屈服於他的淫威,並因此付出了代價。盡管如此,這並沒有阻止查爾斯二世(Charles Ⅱ)重蹈他的覆轍。梅瑞君主(Merry Monarch)在公然竊取人民財產方麵就輕易地超過了他的所有前輩,因為那是他靠近財務部並將所存貨幣私自歸為己有的唯一可行辦法。詹姆斯二世(James Ⅱ)本想效仿他的哥哥,但民憤終於在懷疑中爆發,當年查爾斯由於他的優雅和頑皮而沒有激起人們太大的關注,而此時他的繼任者的所作所為就無法再得以幸免了。斯圖亞特王朝一直認為他們對他們喜愛的臣民的財產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要是拒絕了他們的無理要求,誰就被認為是不忠誠的叛國賊。想法的不同所帶來的後果已經太被人們熟知了,以至這裏都不需要再重新描述。威廉三世(William Ⅲ)曾在他就職期間建立起國債,不知是否出於情願,並通過這樣做向民眾宣布了王室的負債。不論這樣做有什麼過錯(國王當然總是決無過錯的),威廉三世至少值得他所得到的信任,畢竟他發布了從那時到今天還在堅持的原則:國家對債權人的信用不容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