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說張耳曰:“兩君羈旅,而欲附趙,難;獨立趙後,扶以義,可就功。”乃求得趙歇,立為趙王,居信都。——司馬遷《史記》
=================================================================================
就在劉邦準備兵馬糧草的時候,我收到一條情報:趙王武臣死於叛亂之中!看到這條由隱組傳來的情報,我腦子一片混亂,趙王死了?那不久的將來,讓項羽聞名史冊的“巨鹿之戰”還會不會存在?我隻記得後世曆史上,項羽巨鹿大敗秦軍,救的就是趙王啊!如今,趙王死了,趙地現在肯定是大亂,算算時間,項梁快咯屁了吧,巨鹿之戰的時間恐怕也快到了,這關鍵的時刻,趙王竟然死了!
我在低著頭在屋裏不停的來回走動,腦子飛快的轉著,思索著應該怎麼辦!不對啊,我記得曆史上,項羽救的趙王,是個姓趙的啊,我抬頭問龍一道:“武臣姓趙?”
龍一一楞,奇怪的道:“武臣,當然是姓武啊,钜子何故有此一問?”
我鬆了口氣,說:“不姓趙就好,將整個詳細的情況跟我說下,趙地怎麼會發生叛亂事件呢?就算趙王此人再笨,他不是還有張耳、陳餘輔佐麼?這麼容易就被人殺了?”
原來,趙王稱王後,也不僅僅偏安一方,趁著天下紛紛反秦的時機,派手下大軍西進擊秦,準備拿下太原,大軍的統帥,跟我同名不同姓,名叫李良。據說曾經侍奉過秦王,也曾經是貴族中的一員,武臣北進的時候,投降了武臣,武臣城王後,成了趙王手下一名大將,略通兵法而被趙王委以重任,也為趙王南征北戰,立下了一些戰功。
李良投降趙王,雖然是趙王的重臣,可內心中,他對趙王還是有些不屑的。想他李良,怎麼說,也是個貴族出身,武臣算什麼東西,論出身、論才學,哪一點比得上他李良了?這些話,也隻是李良在心裏想想而已,畢竟,比起秦王來,趙王還算是比較重用他的,就算他心裏不服氣,也不能背著一個忘恩負義的名聲反了趙王的。
話說李良奉趙王之命,西取太原,部隊到達石邑時,秦國的軍隊嚴密地封鎖了井陘,使之不能向前挺進。並以秦王名義,向李良下招降書一封,曰:若李良肯反趙降秦,不僅不追究李良的罪過,還保證他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
收到招降書的李良猶豫不決,內心想反趙吧,又怕背個罵名,況且,就算再歸了秦,誰敢保證殘暴的二世不過河拆橋,砍了他的腦袋?不反吧,如今,通往太原的路已經被堵死,拿下太原的任務是完不成了,自己會不會受到趙王的處罰?
思考再三,李良決定還是先原路返回邯鄲,以兵力不足,無法通過石邑為由,要求趙王增兵,看看趙王的反應再說。
於是,李良兵回邯鄲,在快到邯鄲的路上,發生了一件誰也預料不到的事情。這天,趙王的姐姐正好從外赴宴而歸,而她坐的馬車,又是趙王的馬車,隨從又是趙王身邊的隨從,使李良以為車裏坐的是趙王,便伏地跪拜通名,趙王的姐姐隻是個婦道人家,對朝中大事又不甚了解,況且,當時又喝的醉醺醺的,以為李良隻是個小官而已,隻是讓自己的隨從答謝,並告訴李良,車裏坐的不是趙王,是趙王的姐姐,不等李良起身,就大搖大擺的走掉了。
李良麵紅耳赤的站了起來,覺得極沒有麵子,不僅李良,就連李良的隨從們都覺得無地自容,隨從們紛紛大罵不已。
其中一名隨從,也是李良手下的一員大將叫道:“將軍,讓我趕上去,殺了這個傲慢的女人,為將軍討回公道!”
李良怒道:“大膽!她再怎麼無禮,也是趙王的姐姐!我身受趙王的知遇大恩,豈可做這等大逆不道之事!”
“將軍!將軍此言差矣!如今天下人均起兵反秦,在這個亂世中,有能力者都紛紛稱王!趙王是對將軍有知遇之恩,可將軍多年為他征戰沙場,這知遇之恩早報答完了!趙王的現在的地盤,有一半以上是將軍為他打下來的!況且,論出身,將軍比趙王高貴了許多,如果趙王對將軍禮賢下士,將軍再為賣命,這是理所應當的!可將軍你看看,就連這樣的婦孺之輩,也可以對將軍如此傲慢無禮,將軍覺得還有為那賣命的必要麼!隻要將軍一聲令下,我們大夥都聽將軍的!攻入邯鄲後,將軍你就是趙王!”
其餘的隨從也紛紛表示讚同!李良本來就看不起趙王,如今,趙王的姐姐對他這樣,李良早就怒火衝天了,這也正給了李良反趙的借口!再經這麼多隨從的慫恿,李良一拍大腿,道:“我們就反了趙王!來人,先追上那個羞辱我的賤人,殺了她!然後,我們大軍直揮邯鄲,滅了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