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烈火青春:反叛的孤兒(3 / 3)

不幸的是,這部電影於1982年首度上映午夜場時,很多家長向教協投訴,十八個教育團體、二十六位中學校長聯署向布政司請願,指出《烈火青春》意識不良;公映首日就遭禁映,七人重檢委員會就此片召開複審會議,刪去百餘尺性愛鏡頭後才獲準上映。

張國榮說:“我本身很喜歡《烈火青春》這部電影,譚家明是一個很好的導演,拍戲時,十分有心思,隻是拍得太慢而已(他不知道後來他碰到的譚家明的‘徒弟’王家衛更是慢得厲害)。我和他合作很愉快。”

這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青春片,青春的躁動和欲念已經超出了時下一般青春電影——不是與家庭對抗就是與製度對抗——的老套,它不想編造一個曲折離奇、兒女情長的完整故事,而是采用了碎片式的結構鋪陳青春的火焰。此片上升到探索精神虛無的層次,青春的旋律並不總是歡快和激昂的,Louis和Tomato在旅舍長談,提到《上帝死了》這個插曲其實就是指出了他們的無依和迷茫。

“遠方的船,去了阿拉伯……”這句結語隻是一種寄托,他們追求遠方,就真去了遠方,而遠方是否像海子道出的“除了遙遠一無所有”?

有人卻說:“在這青春的耗散中卻又潛伏著隱憂,他們過分激情,讓人擔心過於激越的東西總是難以到頭。”在影片的結尾,Tomato用魚槍救了Louis,他們消滅了敵人,完全自由了,乘上那艘小船勇往直前,然而卻給人一種“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悵惘,家園依舊遙遠,夢想遙不可及,全片仍舊籠罩著一種虛無感。

是的,太過激越的青春總是在上帝的妒忌中夭折,如果有幸到達,世界的盡頭又是什麼? 當他們逃脫了這個充滿束縛的社會,到達一個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會不會接著陷入一種無序、無根的迷惘狀態?人的生命可以體驗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對現實世界秩序的解脫,卻無法長期在裏麵存活和繁衍。

城市中的新遊牧人遊離出卡夫卡所描述的機械化了的編碼社會之後,就會進入哲學家德勒茲的後現代社會,而遊牧革命與其自身所建立的後現代社會明顯存在著一個悖論:“遊牧革命不能建立和保持後現代社會。正如持續的精神分裂狀態是人不能生存的狀態一樣,不斷進行的欲望革命,以及廢除了一切權力組織和轄域的遊牧革命,既不能保證後現代社會的確立,也不能保證後現代社會的穩定。遊牧政治革命注定了後現代主體不可避免的瘋癲譫妄和四處流浪、無家可歸的生存境遇。”

生活原來隻是一場悖論,當你得到你一直拚命想得到的東西時,你便像籠中鳥一樣囿於其中了。

___________

烈火青春 >>>

導演:譚家明

編劇:方令正 / 邱剛健 / 陳冠中 / 譚家明 / 陳韻文

主演:張國榮 / 夏文汐 / 湯鎮業 / 葉童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香港

語言:粵語

上映日期:1982-11-26

片長:96 分鍾

外文名:Nomad

獲獎榮譽

1983年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電影(提名)

最佳導演(提名):譚家明

最佳編劇(提名):金炳興

最佳男主角(提名):張國榮

最佳新人(提名):葉童、夏文汐

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評為“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