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比聰明更重要,這是我在40年人生曆練中的感受。特別是我們請策劃大師王誌剛解讀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時,大師的教誨使我感到特別驚訝,因為他的勇氣、不俗的理念以及超然的創新活力,簡直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後來,緣於從事相關工作的緣故,便加強了這個方麵的學習,才感知到,這些知識是常識性的東西,隻是我們未曾接觸而已,人一旦關注某一領域時間一長,其見解自然會專業起來,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這些成長的收獲,絕對不是聰明的結果,而是增長見識的必然。
就說印度在IT業界為什麼能超過中國?有人說是印度人聰明,既英語好又擅長數學,加之政府不太管製企業。而我看到的一份資料顯示,10餘年來支撐印度軟件業的人,並不是印度最聰明的人,相反卻是當年印度高考的失敗者。
當年印度有一個政策,規定大學錄取中,一定要留百分之五十的比例給低種姓者,導致大批遠遠高於分數線但低於最聰明者的高種姓考生上不了大學,在政策麵前他們隻好認命。不過,一些家庭經濟條件尚好的,便轉道美國等地上大學。於是,這些人正好趕上矽穀浪潮,搭上了軟件服務業大發展的快車。而原來聰明的人久居印度,見識遠遠地不如這批人,在商業上也整體輸給了“海龜”。
印度高考落榜“海龜”集體戰勝高考高分者,不是因為他們比後者聰明,而是他們在美國增長了第三產業比第二產業更有前途、軟件業比製造業更加“朝陽”的見識,從而搶得了發展的先機。
正是這一認識和理念,使我在教育孩子時,特別注重增長其見識。今年“五一節”,學校舉行小記者活動,組織孩子到四川汶川采訪,一則了解5.12地震現狀及常識,二則感受災後援建成果,進行一次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再教育。得知這一情況後,我沒加思索,支持孩子參加了采風活動。
鼓勵孩子參加活動,我並沒有寄希望有多大的收獲,但我希望孩子在實踐中增長見識。因為我常常告誡兒子,中國的教育方式與西方不同,比較注重課堂教育,其自然有他的優勢,就是基礎知識相當紮實,而美國教育,則強調動手能力,注重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比如美國人的遊學就是典型的一例,在美國,父母為讓孩子了解他國情況,便會鼓勵孩子親自到那個國家學習或者遊玩一段時間,而不是強調孩子要死記硬背書本上關於該國的介紹。
不過,我們要麵對現實,不可能完全學習歐美的做法,但其育兒思想的科學性,是我欣賞和推薦的,也將其貫徹到了育兒活動中,以期讓孩子在實踐中增長見識。尤其重要的是,我特別要求孩子懂得,人聰明固然重要,但聰明絕不是成事的關鍵,因為見識有時候比聰明更能產生奇效。
智慧點經:遊學是一種在實踐中探索未知、獲取知識的學習方法,其比在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更紮實更可靠更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