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珪所生活的時代,正趕上新一輪外戚反對宦官的鬥爭。這次鬥爭的一個新特點,就是有士大夫集團的參加。
早在桓帝時期,郭泰、賈彪便被太學中萬餘名學生推為領袖,他們和李膺、陳蕃、王暢等互相讚譽褒揚。當時被這種方式讚譽的除了李膺、陳蕃、王暢外,還有範滂等人。他們痛恨宦官專擅朝政,以誅除宦官澄清政治為己任,因此也遭到宦官的報複。
宦官們找了個借口,把士大夫集團的領袖人物誣為“黨人”,將他們罷官、逮捕、通緝,製造了第一次“黨錮之禍”。
桓帝死後,靈帝繼位。靈帝繼位時隻有12歲,是由外戚竇武和他的女兒竇太後策立的。竇武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通過小皇帝控製朝政。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撤銷了黨錮禁令,聯合黨人,企圖把宦官勢力打下去。
不料,宦官們卻事先知道了消息,他們搶在黨人前麵,又一次製造了“黨錮之禍”,這一次對黨人的鎮壓更加嚴厲,領袖人物入獄身亡,其他人則在全國範圍內遭到搜捕通緝。被捕的百餘名黨人全部死於獄中,再加上在此之前已故者、被逼逃亡者、被流徙者,總共約有六七百人被牽連進來。
此外,朝廷還下了一條嚴厲的禁令。黨人永遠不許為官。這條禁令是靈帝建寧二年發出的,到諸葛亮出生這年,黨人仍在被禁錮之中。
諸葛珪雖不是黨人,但他的政治立場卻是站在黨人一邊的。諸葛珪痛恨宦官專權、誤國、殃民,他不願意與朝中惡勢力同流合汙。
諸葛家族累世家學,社會地位很高。諸葛家族與朝中累世公卿的袁氏關係密切,按照其社會地位、政治關係,諸葛珪可以在朝中為官。但他覺得,在宦官把持下的朝中做官是不會有所作為的,因此,他隻在泰山郡任郡丞,是郡一級行政長官郡守的副手。
在別人眼裏,這是個肥缺、美差,但諸葛珪卻牢記祖先教誨,忠於職守,從不貪贓枉法,昭雪了不少冤案,深得百姓擁護,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盡管當了多年的官吏,家中日子過得並不富裕。
在泰安任上,諸葛珪和現任郡守王祿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王祿的官職是掏錢買來的,他雖然對治國興邦之道一竅不通,但對百姓卻如狼似虎、敲骨吸髓。
諸葛珪當然不會同這樣的人同流合汙,因此每每遭到斥責、排擠。
諸葛珪回家曾對夫人談起準備辭官務農之事,章氏沒有明確反對,婉言勸阻道:“朝綱敗壞,少數人無力回天。惹惱了太守,今後的處境更難。為了孩子們,你就忍氣混日子吧!”
但諸葛珪仍決心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同奸邪勢力作鬥爭。
相對而言,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更是灑脫,他幹脆斷絕仕宦的念頭,什麼官也不做,卻仍和被朝廷通緝的黨人領袖劉表等人秘密往來。
盡管諸葛珪認為孩子們生不逢時,政治前途渺茫,但作為家學的傳承者,他並未放鬆對孩子們的教育。他教孩子們學習《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及《管子》《商君書》《六韜》等諸子學說,更以自己的正直品格影響著孩子們。
比起同時代人,諸葛亮是個不幸中的幸運兒。諸葛亮出生在具有豐厚文化土壤的齊魯大地。這裏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
早在西周初期,太公及其後代便在齊地實施“仁政”,周公的後代在魯地實施“禮教”,從而為完整的儒家理論體係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儒學先聖孔子、孟子在這裏產生並不是偶然的。
這裏深厚的文化土壤為諸葛亮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諸葛亮日後對儒法思想的融會貫通,對傳統政治軍事思想的發展創新,都與齊魯文化的熏陶有關。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具有優秀家風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