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相國公叔痤的門下任中庶子,他所表現出來的才能被公叔痤所重視。然而,公叔痤死後,他並未在魏國得到重用。還因公叔痤死前對魏惠王說的話而逃離魏國。
後來商鞅聽說秦國孝公為強國而招納賢良,他便投奔秦國而去,他通過孝公的寵臣景監的推薦,從而與孝公有了第一次的接觸。
第一次被孝公接見,商鞅就大談堯、舜的治國之道,如何的與百姓同甘共苦,身體力行,作出良好的表現。商鞅滔滔不絕,而孝公卻一句也沒聽進去,最後扒在桌子上睡著了。
事後,孝公評論商鞅:“不值一用。”
景監就問他:“你的才能為什麼得不到賞識呢?”
他回答說:“我今天說的,不是他想聽的啊。”
商鞅肯求景監再帶他去見一次孝公,幾天後,兩人進行了第二次會麵。
這一次,他把上次談的那些話,換湯不換藥的改了改,可還是不太合孝公的心意。
之後,又進行了第三次,結果依然不容樂觀。然而,這一次,商鞅向孝公推薦了春秋五霸強國的道理,孝公顯然有些興致,而他也在這一次了解了孝公想要的是什麼。
於是,他們進行了第四次會麵。這一次,商鞅向孝公進獻了強國之術,而這也正是孝公最想聽到的,孝公被他的話深深的所吸引,一連聽了好幾天都沒有聽夠。
終於,商鞅得到了孝公的錄用,從而開始發揮他的才能
從故事當中,我們總結了商鞅成功的秘訣有如下四條:
一、足夠的耐心。商鞅一而再,再而三的與孝公說教他的理論,卻一次次碰壁。但在他
一再堅持下,終於獲得了成功。
二、足夠的信心。二次失敗後的商鞅,依然有信心能說服孝公,有這樣的信心,實在是難得。
三、足夠的實力。光有耐心和信心,而沒有實力,隻能是空口說大話。而商鞅恰恰擁有這樣的實力,廣博的知識,就是他實力的象征。
四、善於察言觀色。商鞅就是靠與孝公的前三次談話中收集信息,從而了解孝公的需求,想要得到的是什麼,以及和孝公達成共識。
語言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智慧的文化載體,語言的表達就是智慧的展示。善於說話,巧於言辭是一種大的智慧,不善於說話的人,閉口不言自然是最佳的選擇。會巧言善辯的人總是受人敬仰的,商鞅就是最好的例子。善於說話,能與不可言之人言,恐怕更是真正的語言智慧。
許多人沒有辦法表達他的思想,並不是他不願意表達,而是詞不達意。如果能減少溝通中的誤會,就能做較好的溝通。
要學會溝通首先要學習如何聽話,學習聽懂別人的話。良好的溝通80%在聽,20%才是說,在說的20%中有80%在問問題。隻有問正確的問題,才能引導對方的想法及觀念,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
通過問題,我們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問題能夠引導人的思想,有說服力和影響力必須學會問好的問題
誠信是美德
商鞅認為,誠信是做人的準則,誠信是治理國家的基礎。誠者,真誠、真實;信者,誠實、不欺。誠信者,誠實而守信也。誠信,作為中國古代的道德規範,曆來為人們所推崇和提倡。儒家以“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範疇,認為“誠者,天地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征,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