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用兵打仗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這又要求指揮者懂得各項治兵禦變的法則,“能因敵變化而取勝”。還要懂得各種取勝的方法,如“兵以詐立”,“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之所以要知道這些,其實目的隻有一個,“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第八篇 九變篇
孫子說:
大凡用兵的法則,主將領受國君的命令,征集人馬組建軍隊,在難於通行之地不要駐紮,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要與四鄰結交,在難以生存的地區不要停留,要趕快通過,在四周有險阻容易被包圍的地區要精於謀劃,誤入死地則須堅決作戰。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敵軍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爭,君主的某些不適合當時情況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所以,將帥能夠精通以上各種機變的運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將帥不能通曉以上各種機變的運用,雖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揮軍隊不知道各種機變的方法,雖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
聰明的將帥考慮問題時,必定兼顧到利、害兩個方麵。在不利的情況下充分考慮有利的因素,戰事就可以順利進行;在有利的情況下充分考慮不利的因素,各種可能發生的禍患便可以預先排除。所以,要使各國諸侯屈服,就用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脅他;要使各國諸侯忙於應付,就用他不得不做的事去驅使他;要使各國諸侯歸附,就用小利去引誘他。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不抱敵人不會來的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已做好的充分準備,嚴陣以待;不抱敵人不會攻擊的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堅不可摧的防禦,不會被戰勝。
所以說,將帥有五種致命的弱點:堅持死拚硬打,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臨陣畏縮,貪生怕死,則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敵輕侮而失去理智;過分潔身自好,珍惜聲名,可能會被羞辱引發衝動;由於愛護民眾,受不了敵方的擾民行動而不能采取相應的對敵行動。所有這五種情況,都是將帥最容易犯的過失,是用兵的災難。軍隊覆沒,將帥犧牲,必定是因為這五種危害。對此,不能不予以充分的重視。
戰場上的態勢是千變萬化的,勝敗除了要看雙方兵力的強弱,還要看指揮員應變的能力。孫子用“九變”來形容這種變化,可見變化之多。毫無變化一味地墨守成規,隻會被靈活多變的對手打敗。從古至今,許多著名的將領,都是靠多變來取勝的。
在本篇中,孫子提出了“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的用兵之法,是認為有智慧的人,一定會將利與害一並考慮,如此,禍害才不會出現,事情才能得以順利進行。
接著,孫子又一次提出了“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即“有備無患”的戰略思想。在戰爭中,將帥不能將希望寄托在敵人不來、不攻之上,不能存有僥幸心理,而應該把勝利奠定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之上。
最後,孫子提出了“將有五危”的著名言論。在戰場上將帥有五個致命的弱點:死拚硬打,貪生怕死,暴躁易怒,廉潔好名,一味“愛民”。這五種情況,都是將帥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用兵的災難。真正的將才應該有大將之風,沉著冷靜,善於應變,如《九地篇》中所說:“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聰明的將帥,總是兼顧到利和害兩個方麵。在有利的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麵,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在不利的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麵,禍患就可以消除。
第九篇 行軍篇
孫子說:
軍隊在行軍、紮營、作戰和觀察、判斷敵情時,應該注意:通過山地,必須沿著有水草的山穀行進;駐紮在居高向陽的地方;敵人占領高地,不要仰攻。這是在山地上對軍隊的處置原則。橫渡江河後,應在遠離水流的地方駐紮,敵人渡水來戰,不要在敵人剛入水時迎擊,而要等他渡過一半時再攻擊,這樣較為有利。如果要同敵人決戰,不要緊靠水邊列陣;在江河地帶紮營,也要居高向陽,不要處於敵人下遊,這是在江河地帶布置軍隊的原則。通過鹽堿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要停留;如果同敵軍相遇於鹽堿沼澤地帶,那就必須靠近水草而背靠樹林,這是在鹽堿沼澤地帶布置軍隊的原則。在平原上應占領開闊地域,而側翼要依托高地,做到麵向平易、背靠山險,前低後高。這是在平原地帶布置軍隊的原則。以上四種“部署部隊的”原則的成功運用,就是黃帝之所以能戰勝其他“四帝”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駐軍總是喜歡幹燥的高地,避開潮濕的窪地;重視向陽之處,避開陰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區,軍需供應充足,將士百病不生,這樣就有了勝利的保證。在丘陵堤防地帶,必須占領它向陽的一麵,並把主要側翼背靠著它。這些對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為輔助條件的。上遊降雨,洪水突至,若要涉水過河,應等水流平緩之後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