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諸葛亮(3)(3 / 3)

此一役中,諸葛亮一石二鳥,占盡漁利,周瑜知諸葛亮計取了荊州和襄陽,竟氣得昏死過去,這不能怪諸葛亮,隻怨他周瑜謀算不如人,敵國相爭,自危意識不強。

【智慧啟迪】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競爭之道不在於勇,而在於巧。當一群人在一起為一點利益相互較量時,你可以躲在遠處,靜觀其變,從而借機從中獲取漁利。暫退一旁,不意味著與人無爭。真正的競爭高手,總是先看、後想、再行動。

三氣周瑜:以對方自身的弱點,攻其弱勢

荊州刺史劉琦病故以後,劉備被眾人推舉為領袖,占據了荊州諸郡。為了離間孫權和劉備的關係,曹操表奏漢獻帝封周瑜為總領南郡的太守。其實這隻不過是個虛職罷了,因為荊州一直被劉備占據。但沒想到一向自命不凡的周瑜會中曹操的奸計,居然厚著臉皮讓魯肅來索取荊州。

可憐劉備忠厚老實,對魯肅的到來竟然甚為慌張,諸葛亮隻得一番安慰:“主公不必憂慮,想我孔明號稱臥龍,自比管仲、樂毅,這區區小事,何足掛齒,我自有良策,您不必驚慌。”說完,諸葛亮又囑他:“魯肅一提荊州之事,您隻管大哭,剩下的事亮自有辦法。”

果然,魯肅倒很爽直,來後開口便索要荊州,諸葛亮朝劉備使了個眼色,劉備會意,放聲大哭。這一哭,讓魯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借此機會,順勢說:“當初吾主向吳侯借荊州時,答應取得西川便還。但仔細想想,益州劉璋是吾主之弟,乃同胞骨肉,若興兵取他城池,恐被外人唾罵;如果不取,歸還荊州,又何處安身?假若不還荊州與吳侯又過意不去。吾主進退兩難,所以大哭。”

對魯肅,諸葛亮非常了解,他本是寬仁的長者,諸葛亮幾次計勝周瑜憑借的都是他。魯肅見劉備如此哀痛,心中不忍,便答應了諸葛亮順勢提出的延期歸還荊州的請求。

請求延期歸還是假,長期占有是真,這是諸葛亮不還又不願得罪孫權的計謀,俗話說:“哪有把到手的肥肉送給別人的道理。”

諸葛亮早已料到,區區小計是瞞不過周瑜的,果然,探馬回報,周瑜聽完魯肅的彙報,大發雷霆。他再一次要魯肅去荊州。

魯肅依照周瑜的吩咐麵見劉備說:“吳侯十分同情您的處境,與眾將商量後決定起兵,替你取西川。取了西川,再換回荊州,這樣西川隻當是東吳給您的一份嫁妝。到時軍馬路過時,隻希望能提供些糧草,別無他求。”

諸葛亮一聽,就知道周瑜這小子沒安好心,這樣明來的假道伐虢竟敢用到他身上,簡直是欺荊州無人,他倒要讓周瑜看看到底是誰厲害,諸葛亮在心裏盤算著怎樣排兵布陣。

半晌過後,劉備還在猶豫不決,諸葛亮趕緊點頭說:“難得吳侯一片好心。雄師來到後我主定迎接犒勞。”說完,諸葛亮看到魯肅臉上露出難以掩飾的興奮之情。

魯肅剛走,劉備便問諸葛亮東吳的真正用意。諸葛亮說:“此乃周瑜小人的‘假道伐虢’之計。名為收西川,實則取荊州。不過,周瑜騙得了別人,騙不了我。周瑜此次前來,我定叫他死無葬身之地!”

事隔不久,周瑜起兵五萬,浩浩蕩蕩開往荊州。早有細作來報,諸葛亮布置完各路軍馬,靜候周瑜來臨,並準備一封書信,派人送給周瑜。

周瑜到了荊州城下,本以為劉備會大開城門,簞食壺漿迎接於他,然後他乘機搶殺過去。

然而,他忘了對手是誰,忘了他的對手諸葛孔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周瑜的目光短淺,心胸狹窄,注定了他會失敗。

在一聲梆響過後,周瑜見到的是滿城士兵高喊活捉周瑜的情景,隨後,從四麵奔殺過來聲勢浩大的人馬。此時,周瑜終於知道又上了諸葛亮的當,一股怒氣填胸,箭傷複發,墜於馬下,片刻又有人遞上諸葛亮派人送去的信。

這是諸葛亮的最後一招,名為諫言,實為嘲笑他無能,想那自傲的周公謹怎經受得了這般打擊。

不久探子回報:周公謹讀罷信,高呼幾聲“既生瑜,何生亮?”竟氣絕身亡。

【智慧啟迪】

佛界有一對楹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副名聯告訴我們,人就這麼一輩子,做人要豁達大度。周瑜之所以為片言隻字而氣絕身亡,是因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從而不能做到豁達的緣故。

從三顧茅廬到托孤白帝城: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的人生信條,這一信條伴隨諸葛亮一生,時刻不敢忘記。

在常人看來,一個能在曹操、孫權、劉表、劉璋等手握重兵、喧赫一時的群雄那裏謀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既沒有地盤,又沒有多少兵馬的劉備,豈非將一生事業係在前途未卜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