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老子(1)(2 / 3)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道德經》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外,《道德經》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道德經》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完全體現在他惟一留下的著作《道德經》中。要了解老子的思想,我們首先必須弄明白:究竟何為“道”,何為“德”?

“道”是一種不可言傳的恍惚狀態,是先天地而生,天下萬物的生母;是一種不可名狀的力量,滋養天地萬物;它是天地萬物必須遵循的規律,支配天地萬物,卻從來都順其自然而不加以幹涉。

“德”是大道在天地萬物中的自然表現和流露;是人人可以修而得的幸福人生的真正保障。

由此可見,“道”是自然和宇宙的規律,“德”是人生和社會的規律。

“道”是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人類隻有合乎自然規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德”是人類的人生觀和社會觀,人類隻有合乎社會規律地生活著,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可以說,老子的《道德經》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可以淨化我們的思想和靈魂,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教我們如何為人處世。

以下便是筆者從老子《道德經》中歸納、總結出的老子的智慧,希望對你的世界觀樹立、道德修養、為人處世有所幫助。

遵循自然規律

老子所講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也可以稱作是我們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對於我們人類而言,隻有認識這些規律,順從而不違背這些規律,適應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才能更加快樂幸福地生活。

其實,對於宇宙和自然的規律,我們人類並不陌生,它是人類成長的發源地,從猴子——猿人——直立行走——高智慧的人,人類在這些規律中前行了幾百萬年,如果說,人類正是借助各種宇宙和自然的規律而最終使自身獲得脫離低等動物的偉大成就,應該不是誇張之辭。

規律要順從而不是違背,可是縱觀我們人類的昨天和今天,在人類對於萬物的認識中,對規律的作用和性質還是沒有足夠的認識。許多人隻知孜孜追求名利,去實現各種欲望,對宇宙和自然的規律簡直是不屑一顧,做了許多違背規律的事情。

違背規律自然會受到懲罰,在我們身邊大到環境汙染、水土流失、氣候惡化……小到一個人精神空虛、道德淪喪、惡習流行……這些終是人類的自取滅亡。認識宇宙和自然的規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去做的事情,這也正是老子所講的“道”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以德立身

“德”的概念是老子提出的,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一個真正有道德修養的人,他的內涵隻有一個東西——“道”。

要理解這個“德”,需要從“道”的角度出發,“道”,生長萬物卻不占有,滋養萬物卻不自恃,它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道”是無為不言、無形無狀的,我們隻能通過自己的思維去認識它。

認識了“道”,我們便努力遵循著“道”,這一認識後遵循“道”的行為,即“道”在我們身上的表現就是“德”。

也就是說,“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顯現。順從“道”就是“有德”;違背“道”就是“無德”。

由此可知,我們要遵循“道”,就必須做有“德”之人。

“德”對我們人類而言,就是指一個人的品格、德行,品格和德行是一個功成者必須確立的內在標準,沒有這個內在標準,人生之路就會失去支撐最後必將導致失敗。古人有雲:“欲明德於天下者,行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裏所說的正是自身“德”之修養的重要性。可在當今物欲流行的年代,有許多人卻認為“德財不可兼備”。要講“德”,就勿涉足爾虞我詐的商場,要追求利潤,擊敗對手,就要不擇手段。在他們看來,既要拜金,就沒資格談“德”。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觀念,他們忽視了以德立身的重要性,他們隻有欲望和追求,無視做人與經商、做事的關係,也無視了那許許多多以德立身而獲取成功的人。

以德立身貫穿於每個人的全部人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道德對於人的要求會有著不同的變化,每個人體驗和經曆的內容也不一樣,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變的,它對每個人人生大廈起著支撐作用的定律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