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以前犯過,至今仍在犯的錯誤就在於他們拋開道德秩序去追求進步。就像建造巴比倫塔的古代人一樣,他們一心將他們摩天大樓式的文明往高處一個勁地築,而無視自然法則的存在,結果正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他們的那種摩天樓式的文明正在走向崩潰了。
在中國古代經典中,“進步”這個明確而貼切的概念是儼然存在著的,如果看看《大學》,就能得到證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所謂大學,並不像理雅各博士所譯成的那樣是“偉大的學問”,而實際上指的是高等的教育。無獨有偶,法國的孟德斯鳩也講了這樣一段相同意義的話:“我們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在於增進我們本性的美好,並使我們變得更加理智。”
紐約《國民報》的記者,艾曼·艾奇·赫斯奇黑恩先生在批評美國教育界的現狀時說:“我有一朋友,他在大學裏當教授。他曾告訴我這樣一件事,他有一次問學生,為什麼對哲學,尤其是對美國土生土長的哲學——實用主義不太關心?學生回答說,哲學與人生的主要追求,即同對金錢的追求沒有太大的關係,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們認為有價值的研究在於產業和工藝的東西那一麵。”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中國和近代歐洲在“進步”這個概念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
近代歐洲的進步重點放在產業和機械工業的發達,而古代中國則側重於人的進步,人的靈魂的、理智的進步,《大學》中尤其強調創造一個新的更美好的社會是高級教育的最終目的。若引用公元前一千七百六十年前後的皇帝成湯的《盤銘》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可以加深對《大學》的理解。
並且,這段銘文以文王說的“作新民”來結束全文。
如此一來,就不會再有人講在中國的經典中缺少進步這一概念的話語了吧。有關歐美各大學高等教育的目的,我少時不太清楚,以至於一個歐洲人問我,將來最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時,我當即不假思索地回答為當紳士。實際上,歐美各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能夠生存而不在於讓人們如何去創造一個新的更好的社會,它所給予人們的教育是讓人們怎樣在社會上謀取一個職位。
伊頓公學校長奧斯卡·布拉烏尼格先生在其著述《教育論》上,有如下的文字:“受過完好教育的人在充滿物質欲的財界是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想想看,受過完好教育的人居然在財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由此,我們就能容易地看出歐洲文明的致命的缺陷在什麼地方。
在古代中國,受過完好教育的人必能在社會上得到相應的地位。因為我們明白,高等教育的目的無論如何也不單是為了能夠使人們得到怎樣生存的知識,不像愛默生所說的那樣僅僅“為了糊口”,而是為了創造一個新的更美好的社會。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要再重複說一下我的看法,在中國古代經典裏,“文明”的真正含義在於“秩序與發展”,教育不在於知識的積蓄而在於知性的發達。有知性就有了秩序,有秩序一道德秩序,就有了社會的進步,中國語言中“文明”雖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從其文字構成來看,它由“美好和智慧”,組合而成,即美好和智慧的東西就是文明。
隻有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人才會認為中國古代經典思想中缺乏進步的概念,而認為西方摩天大樓式的文明才是唯一的最高級的文明。他們並沒有透徹地理解“進步與發達”的真正含義。不把教育的目的放在社會的改造與進步的歐美教育,同汽車駕駛員訓練學校沒有什麼差別,它雖然培養出了駕駛員,但卻沒有培養出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沒有培養出使社會得到真正的進步與發展的人。一個不能使人們得到完美教育的文明,在本質上是不能和中國文明同日而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