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一本好劇的第一幕,都是有兩個可貴的肩膀,上麵能挺著許多艱難的工作的。每一個劇本如果要成功,是絕不能缺乏這麼一個任勞任怨的大女兒的。作者在未動筆以前自是難為情的說“你還是大姊姊呢”,但是同時也毫不客氣的,把許多責任加在這要撐麵子的大女兒身上!
(原載1934年5月26日《華北日報》副刊《劇藝周刊》)
講演
1931年林徽因在協和小禮堂的演講
女士們,先生們!
建築是全世界的語言,當你踏上一塊陌生的國土的時候,也許首先和你對話的,是這塊土地上的建築。它會以一個民族所特有的風格,向你講述這個民族的曆史,講述這個國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寫在史書上的形象更真實,更具有文化內涵,帶著愛的情感,走進你的心靈。漫長的人類文明曆程,多少悲壯的曆史情景,夢幻一般遠逝,而在自然與社會的時空演變中,建築文化卻頑強地挽住了曆史的精神氣質和意蘊,它那統一的空間組合、比例尺度、色彩和質感的美的形態,透視出時代、社會、國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學、宗教、倫理、民俗等意識形態的內涵,我們不妨先看北平的宮室建築。
北平城幾乎完全是根據《周禮》、《考工記》中“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的規劃思想建設起來的。北平城從地圖上看,是個整齊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牆的西北角略退進一個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對稱的。它自北而南,存在著縱貫全城的中軸線。北起鍾鼓樓,過景山,穿神武門直達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後出午門、天安門、正陽門直至永定門,全長8000米。這種全城布局上的整體感和穩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築家和學者的無限讚歎,稱之為世界奇觀之一。
中國的封建社會,與西方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國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權,分層次的完整統一著。在這樣的封建社會結構中,它的社會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來,其一是以“禮”立綱,建立封建統一的秩序,這是文化上的倫理性;其二是以“雄健”為藝術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國的風度,試想諸位先生、女士站在故宮的午門前,會有什麼感受呢?也許是咄咄逼人的崇高吧!從驚懼到驚歎,再到崇高,這是宮殿建築形象的感受心理。“左祖右社”是對皇宮而立言,“左祖”指的是左邊的太廟,“右社”指的是右邊的社稷壇。“旁三門”是指東、西、北麵各兩座城門。日壇和月壇分列在城東和城西,南麵是天壇,北麵是地壇。“九經九緯”是指城內南北向與東西向各有九條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時能並列九輛車馬即“經途九軌”,北京的街道原來是寬的,清末以來逐漸被民房侵占,越來越窄了。所以你可以想象當年馬可·波羅到了北平,就跟鄉巴佬進城一樣嚇懵了,歐洲人哪裏見過這麼偉大氣魄的城市!
吸引了馬可·波羅的是中國建築中,表現出人和天地自然無比親近的關係。中國傳統的建築群體,顯示了明晰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這一點的,莫過於方、正、組、圓的建築形態。方,就是剛才我講過的方九裏,旁三門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築、方形布局;正,是整齊、有序,中軸、對稱;組,是有簡單的個體,沿水平方向,鋪展出複雜豐富的群體;圓,則代表天體、宇宙,日月星辰,如天壇、地壇、日壇、月壇。不過中國的建築藝術又始終貫徹著人為萬物之靈的人本意識,追求人間現實的生活理想和藝術情趣,正是中國的建築所創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為棟宇”的融合境界,感動了馬可·波羅。“麵朝後市”也是對皇宮而言,皇宮前麵是朝廷的行政機構,所以皇帝麵對朝廷。“市”是指商業區,封建社會輕視工商業,因此商業區放在皇宮的後麵。現在的王府井大街,是民國以後才繁榮起來的。過去地安門大街、鼓樓大街是北平為貴族服務的最繁華的商業區。前門外的商業區原來是在北平城的西南,元朝的大都建在今天北平城的位置,當然與金舊都有聯係。
這種左祖右社,麵朝後市的棋盤式格局,城市總體構圖,整齊劃一,而中南海、景山、北海,這三組自然環境的楔入,又活躍了城市氣氛,增添了城市景觀的生動感,這是運用規劃美和自然美的結合,取得多樣統一,正如古羅馬角鬥場的牆壁,隨著橢圓形平等軌跡,而連續延伸,建築的圓形體,顯得完整而統一,但正麵效果上,因為各開間采用券柱式構圖,形成了直線與弧線,水平與垂直,虛麵與實麵的強烈對比,這是運用幾何手段,求得建築美的多樣統一。但這種美不是形象的,而是結構的。它的藝術魅力因頓悟而產生,其結果卻是倫理的,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