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必有真相,一些說法也並不都是空穴來風,我們現代人有責任還原曆史,揭開重重迷霧,還原真實的曆史。大多的曆史事件總會有三個版本,那就是正史說,野史說和軼事說(也就是傳說)。我們姑且把得姓於官職大人說看成是正史版本,把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看成是野史的調侃,把步搖訛叫為慕容看成是軼事傳說,那就有趣多了。
那麼關於慕容姓氏的來曆究竟信奉哪個版本呢?取其一獲取其二,亦或三者都有呢?史學界說法不一,爭論不休,官職大人說和帽子說信奉者居多,得姓於始祖說卻是不被人看好。
因為人們都知道真相隻有一個,非此即彼,是相互對立的。這樣就有些太過於武斷,其實我們不妨把這三者統一聯係起來,加以分析不難得出,這三種說法都存在,隻不過時間先後的問題。
我們可以把這件事辯證的演繹一下,慕容作為官職一說當然一點也不假,但封了官之後立即把官職當作姓氏,還沒有那個民族膽敢這樣做,官職必然有它的神聖性,這是大不敬啊。估計最高統帥絕對不會允許,那樣豈不亂了套。
到了檀石槐部落分奔離析的時候,估計慕容大帥這一夥人可能被稱為慕容部落還是非常有可能的。後來到了莫護跋時代遷到遼西,首領戴著金步搖冠,因為部眾們口齒不利索,把金步搖叫成金慕容,一時間金慕容,金慕容的叫著很是好玩,見著莫護跋翩翩搖曳的帽子,就指指點點叫金慕容,時間長了就成了首領的代名詞,莫護跋一想老祖宗原來的官職就叫慕容,我們從此就姓慕容算了。於是就給孫子起了名字叫慕容涉歸,慕容耐。等到慕容廆時代,八王之亂把戰火燃遍中原大地,漢人中的鴻學大儒,能人異士紛紛來投,鮮卑慕容迅速漢化,慕容廆的孫子慕容儁建立大燕國,自封為皇帝。
提起皇帝姓氏來由居然是一頂帽子,非常不雅,於是鴻儒們獻計獻策編造出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來粉飾慕容姓氏的高雅,大燕皇帝慕容儁覺得非常有麵子,保護了皇家威儀,於是到處傳揚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
這樣一來就能給慕容姓氏的傳說做了一個合理的解釋,但這三個說法一定是出現在不同的曆史時期。
慕容這一姓氏似乎給這一家族帶來了好運,從前燕立國開始,慕容家族人才輩出,慕容勇士馳騁疆場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前燕鼎盛時疆土占據今河北、山東全部和山西、河南、安徽、江蘇、遼寧的一部分,西接前秦,與東晉以淮水為界。亡國前,有戶二百四十五萬餘,口九百九十八萬餘。曆三主,共三十四年。 算上後來的後燕和北燕,慕容氏自前燕慕容皝於公元337年建國至公元436年北燕為北魏所滅,慕容氏共建國一百年。
自從北燕被北魏滅亡以後,上百萬的鮮卑慕容氏貴族和平民百姓,為了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了,融化在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中間。他們中大部分人或者取“慕容”的第一個字改姓“慕”或“穆”,或者取第二個字改姓“容”。 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仍然堅持原姓,如北魏有青州刺史慕容白曜、五代十國時有慕容彥超、宋代有慕容延昭,等等。 另外,還有一部分人集體遷居別處,連民族的名稱都改變了,姓氏更與“慕容”二字不沾邊了。比如,有人認為,現在的錫伯族和土族就是慕容鮮卑的後裔。
鬥轉星移,桑田滄海,如今慕容家族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裏麵,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叫中國。他們正在和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們,在各行各業裏,奮鬥不息,為建設我們文明和諧、繁榮昌盛的中華強國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