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個不可一世的家族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呢?這無疑就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在《晉書》中,對慕容家族的起源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號曰東胡,後與匈奴並盛。
“有熊氏”是黃帝部落的別樣稱謂,黃帝部落的重要圖騰之一是“熊”,因此黃帝部落也稱“有熊氏”。“苗”,原為“初生的植物、禾穀之實”之意,後由禾穀之意轉義引申為“子孫後代”;“裔”,就是“後代”之意;所謂“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黃帝子孫後人的意思。
很顯然慕容家族是皇帝的後裔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慕容這一姓氏又是怎麼來的呢?
鮮卑部早期的部落聯盟首領叫大人。鮮卑的社會組織由落、邑、部構成。落的首領稱小帥,邑的首領稱帥,部的首領稱大人。
“慕容”氏本來是姓“若洛”,在鮮卑語中“若洛”的意思是:“富有”、“繁榮”。初為部落大人的尊稱,後來成為姓氏。直到若洛護跋時,才改姓為“慕容”。
慕容一姓的來曆有三個說法:第一種說法,得姓於官職大人說。根據《三國誌?鮮卑傳》中提到,漢桓帝時,鮮卑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闕,居慕容寺。
也就是說“慕容”之名最早出現在東漢桓帝時期。這時期,鮮卑除了自身人口的增長之外,還吸納了周邊各族人民,隊伍不斷擴大。為了便於管理,鮮卑首領檀石槐將鮮卑分為三大部。
《三國誌?魏書》載:檀石槐乃分其地為中東西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餘、貊為東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彌加、闕機、素利、槐頭。
從右北平以西至上穀為中部,十餘邑,其大人曰柯最、闕居、慕容等,為大帥。
從上穀以西至敦煌,西接烏孫為西部,二十餘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羅、日律推演、宴荔遊等,皆為大帥,而製屬檀石槐。
“慕容”之名最初是鮮卑大人之名,後演化為部族之名。這是慕容一詞最早出現的一種說法,但是不是就此就說慕容就作為姓氏,我看未必是真。因為到了慕容廆的曾祖莫護跋,還沒有姓氏。
第二種說法是從《通誌?氏族略》的記載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後裔,建立鮮卑國,單於自稱“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曆史上的鮮卑族在今內蒙自治區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慕容氏的發源地和老家便在這裏,故慕容氏後人奉單於為慕容姓的得姓於始祖。
估計這是後來的粉飾,當時他又沒有接受漢族教育,哪知道什麼“二儀”“三光”呀。
第三種說法最有意思,《晉書?慕容廆載記》稱其曾祖莫護跋,“時燕代多冠步搖冠,莫護跋見而好之,乃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為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
說的是慕容家的祖先世代居住在北夷。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領族人遷居遼西,曾隨同司馬懿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立下戰功,被封為率義王。莫護跋在棘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縣境內)建立國家。據說當時北方的漢人流行戴步搖冠(一種帶有懸垂裝飾物的帽子),莫護跋見了也很喜歡,也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為“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幹脆以此作為部落的名稱。
西晉時,慕容廆占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單於,他的兒子慕容皝後來建立前燕國,從此正式以慕容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