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六 拒絕風險打造強勢采購——以手機製造業為例談采購實務策略(2 / 3)

1.供應商的信譽;

2.與其他供應商合作的情況;

3.合作意向的強烈程度;

4.供應商對本次合作的依賴度;

5.供應商對質量的把控能力;

6.供應商產能承受能力;

7.供應商所在地電力等的供應情況;

8.企業資金狀況;

9.供應商後續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意願。

對於發現的問題應製訂相應的應對措施和應急預案。

(三)建立第二供應商

建立第二供應商也稱為雙元采購或者多元采購。第二供應商是供應安全的消防栓。在平時的采購活動中,必須安排一定的采購訂單來培養和驗證第二供應商。一般采用80%/20%製,建立主要供應商和次要供應商,這樣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降低采購風險。而且實踐證明,第二供應商和主力供應商並非固定,在一個項目或者在多個項目之間,他們的定位經常會相互調換。

(四)建立預警機製及應急預案

由於手機行業存在明顯的季節性,所以原材料的供給和采購也存在明顯的波動,采購部門要充分依托情報體係,對可能出現的物品緊張提前做好準備,甚至要關心到上遊企業的原材料供給情況。對於危機,一般早作準備大多可以比較平穩地渡過,所以危機預警顯得尤為重要。實踐中,作為采購戰略的一部分,我們今天的很多工作事實上是在應對今後可能發生的危機。

(五)庫存適量原則

庫存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牽涉到資金流動、供應安全等問題。製造業普遍追求所謂“零庫存”、JIT(JustInTime)采購。不少公司花了比十年前更多的時間,用“準時”管理來保證它們的供應鏈係統平穩運行。過分“短小精悍”固然有好處,但其不足也是存在的。筆者認為,“零庫存”的思想要義可以作為努力方向,實際操作中,在我國的企業環境下,就目前的手機行業而言,JIT(JustInTime)采購尚難以實施,實物狀態的零庫存甚至是非常危險的,還不完全具備可操作性,但是我們可以從下麵幾方麵去控製:

1.追求財務意義的零庫存,根據采購支付方式的調整,將支付期或者支付結算的時限盡可能推後,以達到盡可能少占用資金的目的。

2.供應商庫存方法。通過商務談判,要求供應商備貨,甚至要求供應商就近設立倉庫,從而縮短交貨期來達到減少庫存的目的。這種方式在汽車行業已經廣為采用,整車商為實現“零庫存”,一般會要求零配件商在其工廠的周邊設立配套廠,或者至少租一個倉庫。在一汽、二汽、上汽通用廠區的周邊,零配件供應商的倉庫鱗次櫛比。在上海市嘉定區上汽大眾汽車廠區方圓2.5公裏之內,分布著數十個或大或小的倉庫。這些倉庫絕大部分並不是上汽大眾所有,而是屬於上汽大眾眾多零配件供應商的。

3.從實際操作的層麵,應以適量庫存為原則,一般保留3~7天的生產所需,這樣可以在較少庫存的情況下保留處置供應安全事件的餘地。

四、質量風險及對策

質量風險是采購過程中常見的風險,也是采購環節適質原則要求的體現。要杜絕此類風險,關鍵在於將品質管控措施深入到采購環節的各個步驟。在供應商選擇評定階段,需要對供應商的產品品質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提出改善要求和意見,並檢查落實整改情況。在采購實施環節,需要與供應商簽訂質量保證協議,嚴格規定各項質量要求、檢驗標準、處置方法等。在到貨環節,需要進行進貨檢驗(IQC);到貨期間根據情況還需要進行小批量試驗、合格品封樣、供應商生產現場在線檢驗以及本公司在線檢驗、成品檢驗等等。所有這些管控措施層層設防,監控、防止和及早發現質量隱患,將大大減少質量風險的發生。這裏需要注意的是質量標準製訂必須明確和適當,含糊不清的標準和過於苛刻的質量標準會極大地危害采購活動的順利進行。

五、合同法律風險及對策

在實際操作中,每天都會有大量的采購任務得以實施,涉及的供應商繁多,物品種類複雜,采購要求、條件各異,幾乎所有的采購事項均必須以合同的形式加以明確。隨著社會環境、市場成熟度、道德底線的變遷,合同違約現象也屢有發生,有些甚至還會發展到必須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解決,由此帶來的合同法律風險不容忽視。規範化的合同管理是企業追求的目標之一,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公司利益及公司的重大機密。

(一)合同審定

作為采購方,可能違約的條款主要在支付環節,而供應商方麵可能引發糾紛的條款主要在產品定義、質量標準、交貨期等。為了防止可能的違約事件,有必要對可能的違約事項設定罰則。我公司在2002年成立了法務室,專門對合同文本進行審定,規範各種合同的簽訂,盡最大可能在事先防範法律風險。

(二)框架合同(認證合同)

由於產品的描述、質量要求、檢驗方法等涉及許多專業的方法,如果每次采購都進行討論磋商勢必會影響采購的效率,所以一般建議在多批次、大宗采購前先簽訂框架合同,框架合同一般在完成供應商認證後簽署,也稱認證合同。框架合同一方麵可以利用較大的采購量達成比較有利的采購商務條款;另一方麵也可以一次性詳細規定各項技術、質量要求、判定標準、糾紛處理等,然後在以後的采購活動中,在框架合同架構內下達提貨通知(訂單合同)以實現分批采購。

六、人事風險及對策

人事風險是采購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由於采購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或者道德素質的缺陷給公司帶來損失,甚至是惡意侵害企業利益。目前這種趨勢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必須加以重視。

(一)組織保障

在工作實踐中,采購環節人事風險的防範主要是通過嚴密的組織保障來實現的。

1.架構設計

在組織架構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人事風險防範來考慮。在我公司的實際操作中,將采購分為采購計劃、貨源開發、技術論證、合同談判、支付管理五個環節,每個環節互不隸屬,人員嚴格區分,實行嚴格的職務分離製度,後道環節必須在前道的輸出範圍內進行選擇,並獨立行使權力,開展工作。這樣每一采購任務的完成必須經過多個部門的多個人員,而這些部門和人員互不隸屬,有效地保證整個過程的相對獨立並相互製約。同時為了避免由此可能出現的效率低下問題,由計劃人員利用信息化係統等手段全程追蹤采購任務的完成情況,並直接向副總裁一級主管領導彙報工作。

2.監督機製

采購環節必須得到有效的監督,而且這種監督應該讓每個相關員工都明確感知。在供應商論證環節,我公司要求和供應商簽訂廉潔協議,明確規定禁止事項及處罰條款,並設立越級舉報信箱和電話,同時規定針對供應商的舉報獎勵條款(比如優先采購、級別晉升等),並確保與供應商聯絡的多人負責原則,年度對供應商進行回訪,征詢有關意見和反饋。

(二)人員保障

加強對本公司采購人員的教育是根治人事風險的前提,我公司從下列四個方麵著重開展工作。

1.人員選擇

我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一般認為,民營企業的采購人員應由業主的親戚朋友擔任。從我公司的實踐來看,任人唯親並非上上之策,一則采購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完全犧牲效率確保安全並不可取,同樣也會帶來另外一種類型的人事風險;二則通過人員的甄選還是可以尋找到專業、優秀、可靠的采購人員。在采購人員的選擇過程中,誠信已經成為一個必要的要求,在人力資源的招聘、定崗環節,可以充分了解備選員工在以前工作單位的表現,還可以通過各種情景測試等手段作間接判斷。我公司還從公司的老員工中選拔采購人員。

2.人員培訓

人員培訓是一個采購人員合格上崗的保證,一般一名采購人員在上崗前需要接受專業知識、產品知識、業務流程、職業操守的教育,同時還要進行相關部門的實習,在我公司還必須接受法務室關於合同法、刑法等法律法規的培訓。

3.人員評價

對采購人員進行定期考核和評價也是培養人員、防範人事風險的重要措施。采購人員的評價標準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業務能力,一般通過成本下降(CostDown)目標達成的情況來考核,這一比例是事先確定的,但是每期的考核標準可以調整。另一方麵是職業道德。通過評價,可以正確評定采購人員的專業能力和道德素養,及時發現問題,實現優勝劣汰。

4.人員流動

人員流動對於采購人員來說是必須的,根據我公司的實踐,采購人員在各部門間應該進行常規的調動和換位,這一方麵可以培養人員的全局觀和協調能力,同時也可有效地抑製人事風險的爆發。

七、采購職能戰略化,係統性防範風險

采購風險的防範還必須根據采購本身的發展,切實提升采購管理和采購能力,充分發揮采購的戰略職能。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技術的進步,經濟一體化及信息全球化的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采購也由原來簡單的交易發展到現在的戰略合作,愈來愈發揮著戰略資源領導者的新角色,采購已經成為企業運作方式的主動力。傳統采購是以最低采購價格獲得當前所需資源的簡單交易,而戰略采購是以最低總成本建立服務供給渠道的過程。傳統采購的重點放在如何與供應商進行商業交易的活動上,同傳統的采購相比,基於供應鏈環境下的采購具備戰略性的特質,強調協同采購的理念,不僅僅是公司內部的協同,還包括在公司外圍一起協同工作,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供應鏈能力,使供應鏈成為一種強勢競爭力參與競爭。這種采購職能的戰略化,是係統性防範采購風險的良方,也代表了采購的發展方向。

(一)內部協同

打造強勢采購環節,現在看來已經不僅僅是采購人員或者部門的工作,目前的發展趨勢是供應鏈管理不光是要完成訂單,而必須是產品設計、推廣、執行和再循環的一部分。並且,為使效用最大化,還必須把供應鏈管理整合到企業戰略中,放在產品生命周期裏全麵考慮。整個企業都必須麵對供應鏈的競爭,這就要求整個公司非常注重內部協同。內部協同也稱之為采購業務重組。采購業務重組的原則是將企業的內部資源加以整合,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和合作,利用其整體優勢,以有限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