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我和語文現代化(3)(3 / 3)

漢字也有內在規律,可以用來設計字形編碼。但是,漢字的內在規律複雜而多例外。所以字形編碼都是“多重”規則,而每重規則又都有例外。字形編碼在日本已經讓位於假名變換,中國也應當走出編碼時期,推廣無編碼的拚音變換。拚音變換對學過拚音的小學生來說,不需要另外學習。這是普及中文電腦的一個關鍵性的步驟。

科技術語和譯名問題是文字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中國把這方麵的工作交給單獨的機構來負責,所以不列入文字改革工作的項目中。在中國曆史上,有兩次大規模輸入外國文化,一次是以唐代為高峰的輸入印度佛教文化,另一次是從清末開始的輸入西方科技文化,今天的新科技和信息技術就是科技文化的延長和發展。大規模引進外來文化,必然大規模引進外來術語。戰後新興國家都遇到如何引進科技術語的問題,中國並非例外。

用字母文字的國家在引進新術語的時候,無例外地都采用原樣借入的方法。這就是魯迅所說的“拿來主義”,一般稱為“術語國際化”。日本原來跟中國一樣,采用“意譯、單音節化、創造新漢字”的翻譯方法,後來改為利用片假名直接音譯外來術語。中國現在的方法是“意譯為主、音譯為輔”。意譯的好處是容易為群眾所理解,但是缺點很明顯。“一名之立,旬月踟躇”。“一名之定,十年難期”。在時間上難於追趕先進,也不利於閱讀國外科技文獻。我提出一個解決方法,叫作“術語雙語言”。對一般群眾采用意譯,這是較少的常用術語。對專業工作者采用術語國際化,方便追趕科技的迅猛發展。我發表了幾篇論文,其中一篇的題目是《文化傳播和術語翻譯》(一九九五),說明“術語雙語言”的必要性。

今天,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如果不能進入國際競爭,就有落後和失敗的危險。要想進入國際競爭,在語言上需要學習事實上的國際共同語:英語。我國原來實際上推行“方言或民族語和普通話”的雙語言,現在需要再加上“普通話和英語”的雙語言,否則中國人無法走出中國,參加國際活動。“改革開放”需要兩個“雙語言”,這是時代的需要和發展的需要。我發表了一篇文章《雙語言時代》(一九九七),說明這個時代的語言需要。全球化已經不是少數人的夢想,而是不由分說地真的向我們走來了。

“文字改革”或者“語言計劃”這些說法有時容易發生誤解。我從六十年代起就改說“語文現代化”。有人說,“語文怎麼也能現代化?”其實,“語文現代化”這個說法在國際上早已通行。例如:一九六七年在馬來西亞舉行“亞洲語文現代化”國際學術會議,到會的有亞、歐、美等許多國家的學者;這時候中國還沒有開放對外學術交流,所以中國沒有人參加。後來,一九八三年在夏威夷舉行“華語社區語文現代化和語言計劃”國際學術會議,簡稱“華語現代化”國際會議;中國大陸參加者有六人(傅懋勳、劉湧泉、陳章太、範繼淹、黃國營和我),中國台灣參加者有五人,此外有各國的學者。語文現代化不是中國一國所特有的工作,而是一種世界性的工作。這一點要使國內更多人知道,以利於中國的改革開放。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學林春秋》,張世林編,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版。此據《周有光語文論集》本)

《漢字改革概論》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