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為人處世,麵子不可不慎
予人一分麵子,人必予兩分麵子。傷人一分麵子,人必損十分麵子。為人處世,麵子不可不慎。
——引自《曾國藩語錄》
所謂“麵子”,就是指一個人的尊嚴,我們如果想要與別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就必須給人留麵子,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能讓別人下不了台。曾國藩說:“予人一分麵子,人必予兩分麵子。傷人一分麵子,人必損十分麵子。為人處世,麵子不可不慎。”不給別人留麵子,能夠把陌生人變成敵人,輕則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重則招來禍患。曾國藩深諳儒家文化,飽經宦海浮沉,對此更是深有感觸,懂得在官場中少樹敵的辦法就是給足旁人麵子。
曾國藩在自己的日記裏曾經講述過一個故事,足見他對給人留麵子的看法。
春秋時期,魏國大夫須賈才華出眾,深得魏王的寵信。但是魏國與齊國不合,眼看著齊國逐漸強大,魏王非常害怕,於是,須賈去齊國說和。
須賈知道此次任務重大,關係到魏國的生死存亡。他的門客中有一個叫範雎的,很有才能。於是他就帶著範雎一同前往齊國。到了齊國之後,齊王把他們痛罵一頓,趕了出來。
須賈沒有把事情辦好,生怕因此而失去魏王的倚重,於是想辦法推卸責任。他對相國魏齊說,範雎私下接受了齊王送的禮物,向齊國泄露了秘密,所以任務沒有完成。魏齊大怒,派人把範雎抓住,毒打一頓,打得半死,然後丟到廁所裏。這件事情讓範雎顏麵丟盡,他決定要報仇。在旁人的幫助下,範雎僥幸保住性命,然後逃往秦國。
到了秦國後,他改名換姓,依靠自己的才華,得到秦王的賞識,被拜為丞相。在他的輔佐下,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並製定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逐步開始吞並其他國家。
秦國準備攻打魏國,魏王聽說後,很是慌張,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相國魏齊說:“秦國是強國,我們根本就打不過人家。聽說秦國的丞相張祿是咱們魏國人,他對父母之邦總是有感情的,咱們不如先去找張祿疏通疏通,請他在秦王麵前說說情。”魏王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於是就讓他得意的大夫須賈前往秦國去找張祿。
須賈來到秦國去拜見秦國的丞相張祿,一見之下,須賈立刻癱坐在地上,原來張祿就是範雎改名換姓後的名字。當晚,範雎大擺宴席,把各國的使臣都請來了。他讓須賈坐在堂下,在他麵前放了一盆馬料,叫兩名臉上刺字的養馬犯人夾著他,像喂馬一樣喂他馬料,讓他的麵子喪失殆盡。並且範雎對他一邊喂,一邊還說:“替我告訴魏王,趕快把魏齊的人頭給我送來。如其不然,我就要血洗魏國。”
曾國藩給人的形象是一派儒雅的風度,在官場中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事實上,那是後來的曾國藩,年輕時的曾國藩並不是這樣。年輕的時候,曾國藩盛氣淩人,經常與人爭得麵紅耳赤,還經常議論別人,揭別人的傷疤,經常弄得別人下不了台,得罪了很多人。
有一回,曾國藩的父親過壽,曾國藩的朋友小珊前來祝賀。但是曾國藩爭強好勝,在席間他與小珊言語碰撞,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曾國藩的父親對此看在眼裏。
客人走了之後,父親與曾國藩談起做人的道理,父親告訴他,與人相交一定要給人留麵子。曾國藩聽了父親的話悔恨不已,於是親自到小珊家去道歉。當晚,曾國藩在自己的日記裏寫道:“小珊前與予有隙,細思皆我之不是。苟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見信?苟我素能禮人以敬,何至人有謾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於致身及親若此!此事餘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齟齬之後,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此之不知,遣問其它?謹記於此,以為切戒。”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麵子事關一個人的尊嚴。不論誰對誰錯,給人留麵子都是非常重要的。順暢的人際關係對於一個人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你給別人留麵子,別人自然也會給你留麵子。在別人做錯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給別人留麵子就更加難能可貴。旁人衝著你的這份情誼,在你出現困難的時候,也會給予你幫助。你若是不給別人留麵子,那就很容易招致別人的怨恨,別人就會在你的發展過程中給你下絆子,讓你舉步維艱。曾國藩成功的人生告訴人們,給人留麵子是維護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辦法,是在職場中遊刃有餘的重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