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本質是人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
企業家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靈魂,是企業文化的動力源泉。
在海爾,張瑞敏的風格就深深的影響了海爾文化的形成。
在海爾,企業文化就是創新。它是在海爾二十年發展曆程中產生和逐漸形成特色的文化體係。海爾文化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戰略創新為方向、以組織創新為保障、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以市場創新為目標,伴隨著海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從中國走向世界,海爾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創新、發展。員工的普遍認同、主動參與是海爾文化的最大特色。當前,海爾的目標是創中國的世界名牌,為民族爭光。
1997年美國《家電》雜誌公布全世界範圍內增長速度最快的家電企業中,海爾名列榜首。
1998年海爾集團總裁應邀登上哈佛大學講壇,“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的案例正式寫進哈佛大學教材,標誌著海爾真正走向了世界。
1999年《財富》論壇上,張瑞敏總裁作為唯一一名中國家電企業家與會並發表演講。
1999年12月7日,英國《金融時報》公布了“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業家”排名,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榮居第26位。
張瑞敏把海爾的企業文化看做是海爾的無形資產,是具有海爾特色的意識形態。海爾文化包括企業理念和具體體現兩大部分。企業理念是經營企業的總的指導思想和各個方麵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比較抽象的,如海爾精神、海爾作風、海爾管理模式、思想政治工作等。這些理念又具體體現為具有海爾特色的企業經營策略和各種規範、規章製度,如海爾集團構成、晉升製度、獎勵製度、環境建設、行為儀表等。張瑞敏曾經說過:“理念的領先幾乎決定企業的命運,可以這樣講,沒有思路就沒有出路。”
有一次,張瑞敏出訪日本一家大公司。該公司董事長一向熱衷中國至理名言。在這位董事長介紹該公司經營宗旨和企業文化時,闡述了“真善美”,並引述老子思想,張瑞敏也發表了自己看法:《道德經》中有一句話與“真善美”語義一致,這就是“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張瑞敏以這句話詮釋了海爾文化之重要性。他說,企業管理有兩點始終是我銘記在心的:第一點是無形的東西往往比有形的東西更重要。當領導的看重的是有形東西太多,而無形東西太少。一般總是問產量多少、利潤多少,沒有看到文化觀念、氛圍更重要。一個企業沒有文化,就是沒有靈魂。第二點是老子主張的為人做事要“以柔克剛”。張瑞敏說:“在過去人們把此話看成是消極的,實際上它主張的弱轉強、小轉大是個過程。要認識到:作為企業家,你永遠是弱勢;如果你真能認識到自己是弱勢,你就會朝目標執著前進,也就會成功。”
海爾員工人手一本小冊子《海爾企業文化手冊》,其中有兩個著名的管理理念。一是斜坡球論:企業如同一個爬斜坡的球,受到來自市場和內部職工惰性形成的壓力,如果沒有一個上動力它就會下滑,這個上動力就是基礎管理。依據這一理念,海爾創造了“OEC管理模式”也稱“日清管理法”,張瑞敏將它解釋為:“今天的工作必須今天完成,今天完成的事情必須比昨天有質的提高,明天的目標必須比今天更高。”二是80/20原則:這是海爾管理人員與員工責任分配的原則。管理人員是少的、是關鍵的,工人是多數的,卻是從屬地位的,少數製約著位於從屬地位的多數,因此出現問題,管理人員應首先承擔責任80/20的原則就是要抓幹部、抓管理人員。
張瑞敏說:“海爾的管理並不是為了達到某個數字標準,而是提高整個企業的凝聚力,增強每個職工的責任感。”
海爾企業精神、工作作風詮釋:
求變創新,是海爾始終不變的企業語言。
更高目標,是海爾一以貫之的企業追求。
創業25年、已全麵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爾,正進入一個嶄新的戰略發展階段——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麵對著全球化競爭的新方向,海爾將開始企業精神和工作作風的新一輪升級創新。
生活中的管理箴言
1.海爾的成功,張瑞敏的成功,都源於在張瑞敏這位優秀企業家的帶領下,實現了成功的管理,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海爾文化體係。
2.企業家的知識、能力和品質等要素成為企業文化生成的基因,決定著企業文化的性質和風格,並製約和導向著企業文化的個性和發展。一個企業有什麼樣的企業家,就有什麼樣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