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敢奉:做明白人,把利潤回報大家(2)(2 / 3)

賭王何某的巨大財富基本來自澳門賭業。澳門基本法仿照香港基本法,保留資本主義製度50年不變,卻沒有載明葡國還政後可否開賭,賭王為此心緒不寧。

賭王也是內地人士心目中的大慈善家,捐款以億計算。相傳有人說他到內地大撒銀紙,賭王道,濕濕碎(小意思)啦,還是破點小財好,到時中共接管澳門,說一聲禁賭,我一蚊(元)都賺不到。若真如此,賭王赤裸裸的表白,算得上一類為留後路而捐贈者的代表吧。

最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嘉誠談及他捐贈的情況:“一個人生活其實很簡單,需要的錢不是很多的,最近國內有人問我一共捐出了多少錢,我一向沒統計,結果用了三四個星期去查支票本,結果發現總共捐了22億港元給香港和內地,可能沒人信。”

李嘉誠捐贈,不論款多款少,往往會對公眾或傳媒,說一席愛國愛港、利國利民的話,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有人說他沽名釣譽,亦或是最終是為其商業利益。對李嘉誠捐贈的了解,大概非梁茜琪莫屬,梁是李嘉誠專職負責捐贈事宜的私人秘書,梁茜琪深有感觸地說:

“李先生捐款與別人不一樣,他的捐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

“李先生不是那種捐出100萬、200萬,隻要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的人,他是真心實意去解決這些問題……

“李先生的捐款與別人完全不一樣,他的不一樣在於別人在捐出款項以後,所考慮的和關心的僅僅是其善舉為不為社會所知;而李先生考慮的是捐出款項之後,是否解決了問題。”

潮汕的人士說,李嘉誠所捐贈修建的各種建築物,均拒絕以他本人和親人的名字命名;他在汕大,不是扔下一億兩億了事,連教學安排、圖書資料、師生食宿等細微問題,他都要一一關照到,並勉力解決。要知道,李嘉誠的一天時間,價值幾百萬,乃至幾千萬。誰也計算不清,他在汕大耗費了多少時間與精力。

香港富豪郭鶴年,同時又是大馬首富,大馬與新加坡毗鄰,60年代新加坡曾一度並人馬來西亞。1986年,郭氏的朋友陳群川在新加坡受審,郭氏前往旁聽,在場的大馬星洲記者竟無一人認出他就是如雷貫耳的郭鶴年。1988年,郭氏父子斥資20億購入港視(無線)股權,轟動全港,原以為郭氏父子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卻令記者好生失望,難看真顏。

陳曾熙也是一位巨富隱者,他是恒隆創始人,1972年上市的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1979年,陳氏以3.27億元投得榕慶大廈,某記者好不容易在一次偶然場合與陳相聚一起,記者問他這樣高價是否值得,他答道:“值得。”便無他話,令記者索然無趣。陳氏從不接待記者,亦不曝光。香港出版《富豪列傳》,每位富豪都配一幀照片,陳曾熙惟有一張模糊不清的尊照。出版者無奈之下,便用其弟照片代之。

此類富豪,人們隻知他旗下公司重大商務活動,有關個人的一切蒙在雲裏霧中。打個比方,若他們真要“不軌”,挽個豔女艦妹,從銅鑼灣一直走到中環,也不會驚動好事的記者。

李嘉誠自言“我喜歡看書,現代的、古代的都看,時時看到深夜兩三點鍾,看完就去睡覺,不敢看鍾。因為如果隻剩下兩三個鍾頭,心就會很怯。”他有感而發,“在看蘇東坡的故事後,就知道什麼叫無故受傷害。蘇東坡沒有野心,但就是給人陷害;他弟弟說得對:‘我哥哥錯在出名,錯在出高調。’這個真是很無奈的過失。”

李嘉誠為人謙虛謹慎,但他又做不了徹底的隱士。他不是一架賺錢機器,有情感、有理想、有信念。因此,他在公眾與記者麵前,會自覺不自覺地宣傳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也許正是為此,他的巨額捐獻才會招致那麼多的懷疑和非議吧?事情究竟如何,不妨讓曆史去做結論,我們隻要把看作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也就是了!

在事業的頂峰,求一個“淡”字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為人處世須有淡泊之心。這就是說,應該對功利有一個正確的態度。要善於放心自我。許多成功的大商人,在事業的頂峰,都求一個“淡”字,這是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李嘉誠就是一個千金買義的人。隻不過。他買義的目的不是為了贏得人心的支持。以便使自己的事業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