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很快對此作了批示。國家教委馬上落實了鄧小平的批示,鼓勵汕大進行改革,允許汕大開放辦學,並先後從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許多高校抽調了一批學科帶頭人、係主任和骨幹教師支援汕大。
1986年10月7日,李嘉誠在第四次蒞臨汕大時動情地說:
“我把一生的心血放在汕大上了……說句心裏話,汕大是我一生最大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為了汕大我付出了不少心血,為了汕大我破釜沉舟……”
在汕頭大學的籌建過程中,李嘉誠多次追加捐款,從1980年9月的3000萬港元增加到1989年10月的3.7億港元,一個月後又增至5.7億港元。前後相比,所贈款項竟比原計劃多出近20倍。
李嘉誠還親自確立了“立足粵東、麵向全省、顧及全國、對外開放”的辦學方針和“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一心要把汕頭大學建設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有名的高等學府。為此,付出再大的資金與精力的代價,他也毫不吝惜。
之後,李嘉誠在海外組建“李嘉誠汕頭大學基金會有限公司”,參與投資在汕頭市興辦的一個10萬千瓦的年發電量5億度的火力發電廠。李嘉誠汕頭大學基金會有限公司除了對這一項目投資1000萬美元外,還負責代汕頭向國外籌借5000萬美元。
汕頭大學基金會是一個不圖利潤的組織,其目的在於保證汕頭大學和汕頭醫院的後續資金支持,它的本金及其獲得的利息和利潤將全部用於此。
李嘉誠不是專業教育家,但他以其治理企業、開拓李氏王國所具有的獨特理念,潛心經營汕頭大學。李嘉誠認為,一所大學要敢於創新,積極進取,決不能墨守陳規。正如他經營企業時十分重視搜集全麵、準確的信息一樣,李嘉誠也會在日理萬機中抽出時間來搜集有關教育方麵的信息,為汕頭大學的發展提供先進的辦學經驗。
巨額的捐獻,無數的善行義舉,特別是獨資創辦汕頭大學,為李嘉誠和他的企業贏得了極大的聲譽,更使他的企業產生了震撼大地的品牌效應。80年代在向海外的拓展中引起世界矚目,1992年4月27日分別受到江澤民、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此後又在進軍內地過程中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無不與此有關。
做一個有良知的人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一個有良知的商人總能贏得社會的尊教。在李嘉誠看來。抱有愛心,去經營商業的人,是一個有良知的人。李嘉誠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對於這個稱號,李嘉誠是當之無愧的。因為他不僅一生捐獻無數,而且無不出自一片至誠。
說起香港富豪的捐贈,各人有各人的做法,世間亦各人有各人的評判。
如不是1991年華東大水災,香港市民一定不會知道本埠還有個叫何英傑的大富翁。自從李嘉誠倡議市民捐贈服災後,一筆1億港元的破紀錄巨款驚得市民目瞪口呆,這位隱者善翁何許人也?忙壞了各報記者。後來才知是一位名叫何英傑的90老翁,早年是上海的煙草商,1949年來港創辦香港煙草公司,早已退休隱居。
何翁從1983年起創辦良友慈善基金會,透過基金會及其他渠道捐出多筆善款。國際奧比斯眼科飛行醫院,曾收到香港一位隱姓慈善家捐贈的大型噴氣飛機,飛行醫院曾使千萬個眼疾患者重見光明,這些感恩戴德者,既不知捐贈者的尊姓大名,更無法目睹這位善翁的真麵目。
南豐集團的陳廷驊也是個為善不為名的大施主。1970年,還未成巨富的陳氏就成立一間慈善基金會,每年捐款予香港及海外的慈善團體,近10多年還捐贈給內地。無人知道何地的慈善團體得其恩澤,更不知他累計捐出多少,隻是估算要以億計算。基金會的管理人稱,陳先生捐錢的條件是姓名不能見報,否則下次就再得不到捐助。
影視大王邵逸夫對內地教育的捐贈,迄今已逾10億港元,他僅指定作教育用途,用於何地何校,則一概不管。有人深表惋惜,這麼多的錢,蠻可以像陳嘉庚、包玉剛、李嘉誠那樣,集中創辦一所大學,就叫“逸夫藝術學院”該多好。
據說有人誇獎六叔(邵逸夫)熱心內地教育的高風亮節。邵氏道,我都快90歲的人了,錢再多又帶不走,不捐幾個出去做什麼?
一件非常高尚的行為,經他這般一說,不免有幾分“庸俗”之嫌。邵逸夫一生待人極為慳嗇,他年邁才對巨大的財富有所“頓悟”,或許說的是大實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