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敢成:磨煉苦功,就會建大功(1)(3 / 3)

李嘉誠在投資決策上就是這樣,一方麵以穩健著稱,有時甚至令人疑心其過於保守,而另一方麵又絕不缺乏膽略和氣魄。

世人絕不缺乏穩健的投資者,因為隻要謹慎些、保守些就可以了;也絕不缺乏果敢的投資者,因為隻要膽子大,不計後果就行了。難就難在二者兼備,並且能夠保持二者之間的平衡。正是在這一點上,李嘉誠的投資風格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不動聲色地去實現著自己的抱負

李嘉誠做大生意的能力

常有這樣兩種人:一種人是到處張揚自己的才能。結果沒有做多大的事;第二種人是默默努力,不顯山不露水,一招一式都是為自己的目標。李嘉誠喜歡為後者。甘願吃苦耐勞,付出艱辛的意誌;麵對人生大目標,他默默地努力付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正如古人所說:“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可見,李嘉誠腳踏實地。不動聲色地去實現著自己的抱負,體現了一種勤、務實精神。

他始終信奉“勤能補拙”,相信吃苦耐勞是創業的重要資本。他雖然身為老板,仍是當初做推銷員時的那種老作風,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他記得父親多次講述過的《傷仲永》的故事,他時刻銘記在心。這是一個不努力的天才最終論為常人的故事。何況他認為自己並不聰明,所以更要加倍勤勉。

他最初的時間是這樣安排的:

每天大清晨就外出推銷或采購,由於交通不便,等他趕到辦事的地方,別人正好上班。

他從不打的,距離遠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雙腳行走。他的性情,是那種溫和沉穩、不急不躁之人,但走起路來卻快步如風。他的時間太緊了,又要省的士費,又要講究效率,隻好疾步如飛,這都是讓環境給逼出來的。

中午時,李嘉誠急匆匆地趕回筲箕灣,先檢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後跟工人一道吃簡單的工作餐。沒有餐桌,大家都是蹲在地上,或七零八落找地方坐。

當然,這樣的日子並沒有過太久,當長江廠剛一盈利時,李嘉誠就抽出錢來,盡量改善夥食質量和就餐條件——以穩定員工隊伍。

在商業社會,要穩定人心,你是不能隻顧自己賺錢,而讓工人吃大苦、受大累的。“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始終信奉一個“誠”字。

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是門外漢,過半還是洗腳上田的農民。惟一懂行的塑膠師傅就是老板李嘉誠。機器安裝、調試,直到出產品,都是李嘉誠帶領工人一道完成的。

第一次看到產品從壓塑機模型中取出來時,李嘉誠如中年得子一樣興奮。勤儉節約的李嘉誠破例奢侈了一番,帶工人一道到小酒館聚餐慶賀。

李嘉誠常說自己是個吝嗇之人,他的部下卻說他“慳己不慳人”。

有道是,有福同享方能有難共當。李嘉誠一片真誠對待員工,使長江廠具備了穩固的凝聚力。草創時期的長江廠雖然條件異常艱苦,卻基本沒有工人跳槽。

後來,長江廠遇到困難,工人們一樣同心同德,共度難關。

員工是企業的根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善待員工,是從小做大的一條基本原則。

道理很簡單,員工與老板相比,最大的賺家當然是老板。

掌握這一原則,也許並非天性善良的結果,而是從別人或自己的經驗教訓中積累的智慧。其中的道理倒也簡單:如果隻憑自己聰明才智和資金就足夠的話,沒有必要請員工;如果需要依靠員工賺錢的話,就要善待他們,如果不善待他們,他們怎麼會樂於為你所用呢?

創業開始後,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充分挖掘資金、設備和人員的潛力,創造出更多更大的效益。

創業初期的一天,李嘉誠閱讀一份外國塑膠雜誌時,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商機。他發現這份雜誌上登載的一部製造塑料瓶的機器,可以造出質量優良而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

李嘉誠立即著手進行了周密的市場調查,他發現全香港還沒有這種機器。

人無我有的意識立刻占據了李嘉誠的頭腦,他決定以最快的速度與這個外國廠家聯係購買;然而,這種機器需要預先訂購,而向外國訂購,不僅訂貨周期長,而且價錢又十分昂貴。

可這種機器的潛在效益實在令李嘉誠欲罷不能。於是,他果斷地決定自己動手研製這種機器。

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研究,反複試製,李嘉誠竟然真的造出了這種機器,投入使用後,運行效果良好,很快便產出了新產品。

“靠這部機器,在最短的時間內,令我至少賺了幾萬元。”李嘉誠日後回憶說。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李嘉誠那種捕捉市場信息的敏銳目光和搶占市場的超前意識。

另外,李嘉誠這種敢於嚐試的決心也值得欽佩。一點研製經驗都沒有的他,竟然造出了機器。

這在常人看來簡直是奇跡。其實,常人之所以覺得這也難,那也難,是因為沒有去嚐試,一旦投入心力去嚐試,也許發現事情比自己想象的要簡單得多。

創業之初,資金有限。李嘉誠采用自力更生的方法,自行研究、自行製造,終於贏得了時間,贏得了效益,為剛剛剛辦的長江塑膠廠注入了資金,也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