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2月,張謇應兩江總督劉坤一電邀赴江寧討論興學之事,建先立師範中小學之議。劉讚成,而藩司吳、巡道徐、鹽道胡同詞阻撓。胡曰:“中國他事不如人,何至讀書亦向人求法?此張季直過信羅叔韞,叔韞過信東人之過也。”江督為之意沮。張謇歎息不已,乃與羅叔韞、湯壽潛等同人籌劃在通州自立師範,計以張謇從任辦通州紗廠五年以來應得未支的公費連本帶息2萬元,另加勸集資助可成。同年7月9日中國第一所民辦師範學校——通州師範開工建設。它的建設標誌著中國師範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後之人知中國師範之自通州始,必不知自二道一司激成之也!”
自此一發而不可收。僅張謇個人,從1902到1926年25年間就為興辦各種教育事業注入資金257萬元,創辦通州各級各類學校合計330多所,並在寧滬等地參與創辦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複旦公學(今複旦大學前身)、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前身)、吳淞商船學校等多所學校。從縱向說,有學前教育、初等小學、高等小學、中學、中師、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從橫向說,有普通教育、師範教育、專門教育、職業教育、特種教育,構成了門類相對齊全、結構相對完整的國民教育體係。當時南通成為全國教育最為昌明的示範區域,學生除本省本縣外,慕名遠道來學者,有浙、贛、皖、閩、湘、鄂、魯、晉、秦、隴、滇、黔、蜀等13省。學校畢業生之多、學齡兒童入學率之高,在全國同類行政區域中首屈一指。但是,張謇並不以這樣的成績為滿足,他為自己確定的目標是:“鄉裏學齡兒童十七八有就學之所,兒童長成十五六有治生常識。”此外,他還為年長力薄智絀而任重道遠感到歉疚不安。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總結,在總結中積累,張謇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相對於科舉製度來說是全新的教育思想體係。這個體係具有以下九個方麵的豐富內容。
教育的功能與地位
張謇認為,教育是開啟民智、造就人才的光輝事業,在促進國家富強的諸因素中居於根本的地位:“人皆知外洋各國之強由於兵,而不知外洋之強由於學。夫立國由於人才,人才出於立學,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竊維環球大通,皆以經營國民生計為強國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教育所以開民智”“非人民有知識,必不足以自強;知識之本,基於教育”。他在各種場合反複強調教育的根本地位:“教育者萬事之母”“教育者,一切政治、法律、實業、文學之母”“教育是誘導人的利器”“為社會政府儲有用之才,即為社會政府通將來之驛”“教育尤為各種政策之根本”。他在清末曾預料“中國恐須死後複活,未必能死中求活”,而“死後求活,惟恃教育”。
學校的培養目標
與科舉旨在造就官吏相對立,張謇明確提出國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廣大有文化的勞動者。因此他特別強調普及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國何為而須教育?教育者,期人民知有國而已。能有國之終效,使人人任納稅當兵之責,多數無怨望而已。”“教育期人人知行藝,知邦法。知行藝則國多可信可用之人,知邦法則裏無或暴或慢之俗。”“不民胡國?不智胡民?不學胡智?”“當思世界雖大,我是其中一份子。隻須努力於學業,將來無論為士為農為工為商,皆為健全之國民。”“欲雪其恥而不講求學問則無資,欲求學問而不求普及國民之教育則無與。”“自治之本在興學,興學之效在普及。”為使孩童成人後平時能建設、戰時能衛國,他還獨具慧眼地提出了“軍國民人格”教育的思想,並且熱心實踐予以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