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學時,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革命思潮不斷灌注進茅以升的腦海,使他漸漸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1907年,同盟會的秋瑾和徐錫麟相繼壯烈犧牲。消息傳到茅以升就讀的商業學堂時同學們無不義憤填膺,茅以升登台演講,革命情緒最為高昂,引起全校關注。1908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在北京相繼去世,清王朝下令全國舉喪。學校命令各班學生去祭堂舉哀。茅以升非常氣憤,當眾把辮子剪掉。事後,學校給茅以升記大過一次,而他卻毫無畏懼感,置之不理。
1911年,茅以升在江南中等商業學堂畢業,便揮筆寫下“少年立誌,青年成才”八個字自勉。經過5年的中學生活,茅以升的知識大有長進,但他仍覺得不足,暑假便和好友裴榮北報考清華學堂,因誤考期,改考唐山路礦學堂預科而被錄取,成績名列前茅。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暴席卷全國,學校宣布停課。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年初,唐山路礦學堂複課後,茅以升見裴榮等同學離校參加革命軍,他也有此念頭,於是把想法告訴了母親。母親回信說:“革命是對的,但要先學好本領,否則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茅以升謹遵母親教誨,但仍有許多問題縈繞腦際,孫中山先生的演說給他指點了迷津。孫中山指出,國民革命需要兩路大軍,一路大軍舉行起義,建立民眾政權;另一路大軍則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改變我國貧窮落後的麵貌……聽了孫中山先生的演說,茅以升豁然開朗。他想:在土木工程各專業中,橋梁一門需要數學和物理的知識較多,施工最艱難,技術最複雜,再加上對秦淮河上事故的印象,他毅然決定選擇橋梁專業,立誌為祖國的橋梁事業建功立業。
為實現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奪回被帝國主義把持的鐵路和橋梁的修建權,使華夏大地的鐵路、公路四通八達,茅以升15歲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唐山路礦學堂土木係。
這所學堂與眾不同,它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上課不發教科書,應做筆記;二是舉行不定期的考試。為此,年輕的茅以升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勞動,灑下了無數辛勤的汗水。發憤讀書,刻苦鑽研,這是茅以升為自己提出的奮鬥目標。有時,課堂上一時未記下的,課後,茅以升就憑自己驚人的記憶逐一把它補上。
在大學五年裏,茅以升僅整理聽課筆記一項,就達二百餘本,共九百多萬字。辛勤的耕耘,終於結出了豐收的碩果。茅以升驚人的記憶力和善於學習的方法,使他的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唐山路礦學堂。
在唐山的5年裏,茅以升經曆過無數次的考試,每次大考發榜,他都是全班第一名,這不得不歸功於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井井有條的學習時間計劃表和兩百多本筆記。他常說:“有計劃一天10件事可以做好;無計劃5件事也完成不了!”他還說:“看一遍不如背一遍,背一遍不如寫一遍。人的四肢、頭腦越用越靈,不磨煉就會生鏽。”
1916年夏,茅以升在唐山畢業,同年考取清華大學官費留學研究生。茅以升由唐山保送錄取,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係。康奈爾大學是一所世界性學府,校內聚集著十幾個國家的留學生。茅以升是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第一個來該校注冊處報到的學生。該處主任說:“唐山這個學校從未聽過,需經考試方能注冊。”出乎他們的預料,茅以升的成績榮登榜首,為此,學校規定以後凡是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的畢業生可以免試直接入學。在美國留學的歲月裏,茅以升珍惜一分一秒的時間,刻苦學習,於1917年夏獲得碩士學位。卓越的成績使他深受導師賈柯貝教授(美國工程界著名人物)的器重,因而便介紹他到匹茲堡的一個橋梁公司去實習。在橋梁公司實習的一年半中,茅以升每天(除星期天)去上夜課,獲得白天上課一年的學分。隨後在1919年的全年中,他晝夜做論文。功夫不負有心人,年底,他的《橋梁框架結構之次應力》順利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獲得了加利基理工大學的第一個工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