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1944年1月燕京大學研究院畢業後,就加盟了營造學社。在李莊兩年多的日子裏,他先後調查測繪了宜賓舊州壩白塔、宋墓及李莊的宋墓。

梁思成帶領莫宗江、羅哲文,多次測量過李莊的旋螺殿。那是明萬曆24年(公元1596年)建成的木結構殿。建築梁架為抬梁支柱和鬥拱疊架網目狀,花紋藻井都極富研究價值,被梁思成寫進了《中國建築史》。

學術刊物是一個學術團體的旗幟。梁思成、林徽因率領大家恢複了停辦的社刊。李莊沒有出版社印刷廠,紙張缺乏,他們就自己寫文章、繪圖、編排、印刷、裝訂。紙是土紙,畫在藥紙上,寫在藥紙上,然後自己石印。莫宗江把繪製平麵、立體、剖麵的墨線圖一攬子包下來,描出的建築圖式與照片相比幾可亂真。從折頁子、摞齊、釘孔、穿紙到裱裝封麵都是自己動手完成。《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先後共編印了兩期,刊登了學社成員在李莊的研究成果。

戰爭、疾病和貧困沒有摧毀梁思成、林徽因學術報國的信念。戰前十幾年的時間裏,梁思成和營造學社的成員調查了十幾個省,近兩百多個縣,測量、攝影、繪製了兩千餘項建築與文物,積累了大量資料,完成了寫作中國建築史的資料準備。1941年秋天,梁思成開始著手《中國建築史》的寫作。進入狀態的林徽因、梁思成,獲得了極大的快慰。隻是林徽因的肺病越來越嚴重,經常大口大口地咯血;梁思成的身體也垮了下來,脊椎軟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經常戴著鐵馬甲工作,下巴還用一個花瓶支撐著……

1942年年底,費正清從李莊回到重慶,給夫人費慰梅講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情況。“思成的體重隻有四十七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寫完十一萬字的中國建築史,他已透支過度。但他和往常一樣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並維持著在任何情況下都像貴族一樣高貴和斯文”。

萬裏長江晝夜不停地奔流,桂輪山的草木曾幾度榮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對《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和寫作堅韌地進展著。簡陋的住房裏,書案上、病榻前堆積起厚厚的《二十四史》和數以千計的照片、實測草圖、數據以及大量的文字記錄……

1944年,《中國建築史》終於完成。梁思成把中國三千多年有記載的曆史分成六個時代,對每一個時代的建築遺存進行了清晰的介紹和論證。它的問世,結束了沒有中國人寫的中國建築史的時代,糾正了西方人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偏見和無知。限於當時李莊的條件,隻用鋼板和蠟紙刻印了幾十份。

1946年10月,美國耶魯大學聘請梁思成去講學,他帶著《中國建築史》和同時完成的《中國雕塑史》的書稿、圖片,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展示在國際學術界麵前,他以豐富的內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國外學術界同行的讚揚和欽佩。

抗戰勝利後,梁思成、林徽因率營造學社移師北上,搭建了清華建築係的主要班底。

1984年,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圖錄》在美國出版,1998年國內也第一次出版了《中國建築史》,隻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早已去世。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的李莊上壩的營造學社舊址,已被譽為“中國建築科學的搖籃”,成了中國建築師的朝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