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炯是丁家埠暴動和豫東南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打仗很勇敢,但有點驕傲。三十二師在豫東南活動期間,同鄂東北特委發生矛盾,造成互不信任,甚至把特委派去的徐思庶(子清)和徐其虛槍斃了。後中央特派員郭述申去調查處理槍斃二徐的事,也差點被殺掉。幸虧有人給郭述申報了信,他連夜跑了,才幸免於難。
這次兩個師會合後,徐向前十分注意團結工作。主要作法是:不提往事,熱情關照。同時還撥了些槍支和彈藥給三十二師。兩個師在那一帶打了一仗,紅三十一師打一麵,紅三十二師打一麵,相互配合得很好,戰鬥取得了勝利。雖然這一次尚未從根本上消除芥蒂,三十二師仍然有戒心,戰鬥結束後不辭而別,但兩支部隊會合後,關係沒搞壞,這就為以後的團結合作打下了基礎。
為反對山頭主義等不良傾向,徐向前和其他紅軍領導人還主張和采用混編的方法,來打破部隊中的地方觀念,使部隊相互學習,團結一致。
1930年4月在鄂豫皖根據地成立的紅一軍,其紅一師由最早活躍在鄂豫邊革命根據地的紅三十一師改編而成,紅二師由最早活躍在豫東南革命根據地的紅三十二師改編而成,紅三師由最早活躍在皖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三十三師改編而成。"三個師過去來自三個地區,基本上是按地區係統形成建製的,地域觀念、山頭主義較明顯地存在著。"有人動不動就說:"這一師是我們的,那一師是他們的。"甚至互相瞧不起,鬧矛盾,妨礙部隊的團結和集中統一。前述三十一師和三十二師的矛盾就是一個突出的表現。對此,徐向前和許繼慎等紅一軍的領導人早就主張混編,但由於條件不太成熟,未能實行。
1930年10月,紅一軍攻克光山後,在城內召開了全軍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會議的主要內容為:加強黨的領導和思想、組織建設,反對不良傾向,整頓紀律,並討論部隊的整編問題。會議對不良傾向進行了揭發和批判,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加強政治工作和統一指揮、統一組織、嚴格紀律。通過了關於政治任務、組織問題、宣傳教育問題、政治工作等決議。並決定對部隊進行整編。
光山會議後,部隊即進行了統一整編。第一師由三個團合編為第一、三團;第二、三師合編為第二師,轄第四、六團。同時,從第一、二師各抽五個連對調混編。各級幹部也進行了調整。徐向前仍為副軍長,免兼一師師長職務。不久,又將軍屬獨立旅、黃麻補充營與皖西中央獨立一、二師合編為第一軍第三師。各級黨的組織,也隨之進行了整頓。在前委之下,按新的編製,師、團成立黨的委員會,營、連成立支部,班或排成立小組。
這次混編,在統一全軍的領導、統一意誌、統一作風、統一紀律及打破地方宗派觀念上,起了積極作用。
為反對山頭主義、宗派主義,實行混編是一正確的方略。同時,整編中也必須采取正確的方法。這次整編,由於受到"左"的"立三路線"的影響,也存在一些問題。徐向前後來說:"對一師,拆得太厲害,將一些幹部調往外師降職使用,是不妥當的,也是軍領導對一師不夠信任的表現。撤二師師長漆德偉的職,送中央另行分配工作,沒有多少道理。他是商南起義的領導人和二師的創建人之一,在二師中有較高的威信,因對槍斃該師參謀長漆海峰持消極反對的態度,便被撤職送上海。二師參謀長漆海峰,錯誤嚴重些,吸食鴉片,與反動親屬關係不清,但他在創建二師中出過不少力,決定槍斃他也是過火的。當時,二師有人反對槍斃漆海峰,結果被扣上"有背叛黨路線的企圖"的罪名,開除了黨籍。這些問題,給部隊混編帶來了不良後果。"
實行部隊和幹部之間的交流,徐向前在以後的軍事鬥爭中一直注意采用這一方法。
1939年5月,徐向前奉中央命令到山東工作。當時,黨中央和毛澤東根據相持階段的鬥爭形勢,確定了鞏固華北根據地,重點發展魯蘇皖豫鄂五省敵後遊擊戰爭的戰略部署。對於山東,中央要求將發展武裝力量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爭取在1940年內,將八路軍正規部隊和遊擊隊發展到15萬人槍,地方武裝達百萬以上。目的是堅持和擴大山東抗日根據地,伺機向華中發展。
當時在山東的部隊主要是兩支:一支是一一五師的部隊,一支是山東縱隊。一一五師幹部大多是紅軍時期的指戰員,經曆過艱苦的戰爭環境的鍛煉,繼承了紅軍的優良傳統,部隊的軍政素質都很高,戰鬥力很強。尤其是師政治委員羅榮桓,長期和毛澤東在一起,對毛澤東軍事思想領會很深。實踐經驗也很豐富。但是,一一五師是從山西進入山東的,對山東的情況不太熟悉。山東縱隊是抗戰初期土生土長發展起來的,是在沒有八路軍和沒有足夠數量的具有軍隊經驗的幹部幫助條件下,地方黨單獨創造出來的,具有較強戰鬥力的軍隊,這個成績是巨大的。同時,也正因為部隊成立後,缺乏有經驗的軍事領導骨幹,發展又比較迅速,因而部隊建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政治工作部門不健全,黨的基層組織薄弱,組織紀律性不夠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