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軍事打擊與政治瓦解
自古以來,曆代兵家均推崇"攻心為上"的謀略思想。孫子說:"用兵之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三國時期的馬謖,還提出過"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觀點。徐向前在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一向重視政治瓦解敵軍的工作,將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取得顯著成效。
1929年11月20日,鄂豫邊特委在光山南部胡子石召開了中國共產黨鄂豫邊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徐朋人、徐向前等9人為特委委員,徐朋人為書記。12月2日,大會通過了由徐向前、戴克敏起草的《軍事問題決議案》。這個決議案明確規定了紅軍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對白軍下屬官兵和土匪注意爭取政治瓦解。決議指出:"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到白色軍隊中去,使白色軍隊嘩變到紅軍中來。""嘩變過來的白色軍隊,應舉行慰勞會、聯歡會等,以擴大我們的政治影響,改變收買的形式,並須解散改編;""凡同白色軍隊作戰時,必須準備宣傳品,或帶食物及消耗品給敵方士兵食用,或者向敵方士兵群眾作口頭上宣傳,絕對禁止謾罵;"凡敵方投來的士兵,如不願在紅軍裏服務,或給資遣散,或留在蘇維埃區域內分配土地耕種。關於對土匪問題,決議指出:"應使我們的政治影響擴大和深入到他們群眾中去,奪取其群眾,使其群眾反對首領。如有投誠者須徹底改編;"派同誌到土匪中去奪取其群眾,改變其質量;應使我們的政治影響到土匪中去,使其堅決實行土地革命"。
根據決議的精神,徐向前指揮紅四方麵軍在與敵作戰的同時,積極開展政治爭取、瓦解白軍的工作。1931年秋,蔣介石部署了對鄂豫皖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徐向前揮軍出擊,積極開展外線進攻,從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的8個月中,連續對敵發起黃安、商(城)潢(州)、蘇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戰役,在這四大戰役中,徐向前充分發揮紅軍政治攻勢的優勢,是取得戰役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徐向前"加強政治攻勢,分化瓦解敵人"的指示下,圍困蘇家埠之敵的紅軍的政治戰搞得相當活躍。紅軍戰士向被圍敵人喊話,地方黨和政府派出宣傳隊,日夜呼叫。當時,他們編出的順口溜非常打動人心:"老鄉老鄉,快快繳槍,放下武器,紅軍有賞;若不繳槍,困餓死光!來當紅軍,前途亮堂,願回家鄉,發給光洋。優待俘虜,人身保障;早日來歸,早見天光。""老鄉老鄉,不要打槍,本是窮人,理應反蔣;為蔣賣命,賣的哪樁?上有父母,下有兒郎;一年到頭,難見妻房。長官待你,何處一樣?長官洋麵,魚肉雞湯。你們吃糠,樹皮啃光;更有兄弟,餓死床上。飛機運糧,有啥指望?"紅軍圍城,鐵壁一樣。"待援""突圍",都是妄想。今日覺醒,不要上當。調轉槍口,對準劉王(指劉玉林、王藩慶兩個旅長)。活捉陳賊(指陳調元),歡慶解放。
這種順口溜式的火線政治宣傳,既抓住了敵軍下屬官兵的心理,又交待了紅軍優待俘虜的政策,使敵軍心更加動搖。敵警備二旅一個團副哀歎:"被圍達二十餘日,外絕援軍,內乏糧秣,馬匹食盡,皮製之馬鞍與皮鞋等,亦都被視為珍品。共軍則白飯大肉隔壕舉碗相呼,軍心沮喪。"②在紅軍的軍事圍困和政治攻勢下,近萬名蘇家埠的敵人全部列隊繳械投降。
1932年冬,因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鬥爭失利,徐向前等紅四方麵軍主力西征,在大巴山區的川東地區,創建了以通(江)、南(江)、巴(中)為中心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在川陝期間,徐向前根據川北川多林密懸崖峭壁遍布等特點,采取依靠有利地勢,先收緊陣地,示弱於敵,創造條件,發起致敵於死地的反擊的戰法,不斷粉碎敵人曠日持久的圍攻。在收緊陣地過程中,紅四方麵軍積極展開瓦解敵軍工作,每撤出一個陣地,都放置大量宣傳品。
例如《白軍士兵拖槍來投紅軍的十大好處》、《為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告白軍士兵書》等。每到夜晚,紅軍便向白軍士兵喊話,"窮人不打窮人"、"歡迎白軍士兵投紅軍"等口號,像無形的炮彈飛向敵人陣地。有時在白天,也用類似陣地聯歡的形式,同對峙中的敵軍約定停止射擊,讓其派出代表到雙方警戒線中間接受紅軍贈予的物品並帶回傳單。通過這些工作,不僅削弱了敵軍士氣,並爭取了一些士兵攜械來降。
徐向前不僅對白軍采取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方針,對土匪也同樣如此。川北的土匪很多,聚嘯在深山密林間,打家劫舍,綁架殺人,群眾恨之入骨,叫他們"棒老二"。紅軍入川後,這些土匪與逃進山林的惡霸地主、散兵遊勇狼狽為奸,經常偷襲紅軍,殘害革命群眾。為鞏固根據地,徐向前、陳昌浩等紅四方麵軍領導人一方麵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派出小股部隊對土匪進剿;一方麵利用土匪的家屬去做工作,勸他們放下武器,改邪歸正。其中位於通江以北的兩河口地帶的典江洞200多土匪,就是通過紅軍給土匪頭子寫信的方式,宣傳黨的政策,逐漸把他們調出洞子歸順紅軍的。與此同時,各種封建會道門組織也在土豪劣紳的操縱下,發展會員,囤集槍支,伺機發動叛亂。巴中有個"蓋天黨",會員達2000多人,也被紅軍逐步瓦解和消滅。由於采取了正確的方針,經過軍民共同努力,短時期內基本消除了根據地的匪患,有力地保障了群眾的安全,大大提高了紅軍的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