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兵無常法(5)(1 / 3)

為爭取主動,擺脫困境,徐向前於11月24日親自起草電文向中央反映實際情況,請求重新考慮西路軍行動方針。他指出:第一,馬敵現雖傷亡5000以上,但能抽大批民團壯丁補充,人馬子彈均有,仍然繼續與我拚戰。第二,馬敵戰術係以騎兵四出活動,以成團密集隊形猛攻堡寨。黃昏後畏我夜戰,即退守堡寨。反複攻某點不得手時,則集兵猛攻另一點。大部乘馬,進退均速。我方勝則難繳獲,敗即無生還。第三,永涼地帶,地形開闊,區域狹小,無樹少房,盡是堡寨,不便我軍迂回抄擊。第四,我每守一堡寨,須一營以上的兵力,激戰終日,即可耗盡彈藥,矛刀、刺刀又少,難阻敵攻。第五,九軍激戰古浪,受大損失,正在休整;三十軍激戰四十裏鋪,子彈耗盡,全靠大刀拚殺,已傷亡500餘人;五軍更弱,指直在永昌,大部擔任城牆守備的任務,敵馬彪部有3個團正在永昌城郊附近活動。根據以上情況:"我們現無能力集優勢兵力,彈藥太少,難在甘東地區滅敵",請求中央軍委迅速指示下一步行動方針。

25日,中央複電,要西路軍就地堅持,打開局麵。並要求"在打破馬敵之後,主力應準備東進一步,策應河東。"

對於中央的這一指示,徐向前雖然有些迷惑不解,但仍然堅決執行中央的指示,率領部隊堅持在永昌、涼州地區,同馬家軍展開了英勇奮戰。

徐向前就是在這樣的情勢下,指揮部隊同敵人進行著艱苦而又英勇的鬥爭。從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西路軍先後共殲敵6000餘人,吸引了黃河兩岸10多萬敵軍西行。這對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是個極為有力的配合。但西路軍自己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由過河時的2.18萬人銳減到1.5萬餘人,戰鬥力大為減弱。

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整個局勢處於動蕩之中。西路軍的行動,由策應河東紅軍實行戰略轉移,轉為配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2月14日,新組成的中央軍委主席團電示:"西路軍目前應在現地加緊休整,進行政治動員,一麵爭取涼州之補充旅和二馬到抗日方麵來;一麵準備接通蘭州和準備一部占領安西地區。"18日,中央軍委主席團又電示:"你們的任務應基本的放在打通遠方上麵,限明年1月奪取甘、肅二州。""除開遠方暫時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直接援助你們"。22日,西路軍電複說:"西路軍為按期完成任務決逐漸西移。"

這時,何應欽的"討伐軍"已進抵潼關。張學良、楊虎城為進行西安會戰,要求河東、河西紅軍分別予以策應。於是,中央軍委擬改變西路軍西移的決定,令部隊東返,進抵蘭州附近,而後東渡黃河,策應河東。

22日,西路軍接到軍委征求意見的電報後,立即開會討論是否東進問題。會上,大多數同誌認為,東進和西進比較,東進困難更大一些,主張按計劃西進,取得蘇聯接濟後,再向東打。陳昌浩主張一部兵力東進,到蘭州補充子彈、被服。徐向前認為,目前馬敵的主力正集中在東邊,西麵則是敵防堵比較薄弱的環節,西進最為有利。如果東進,勢必與優勢敵人決戰,根據西路軍目前的實力,很難有把握取勝。要戰勝馬敵,須電請中央由蘭州友軍派出一部兵力西進古浪一帶接應。會議最後決定,將上述意見報軍委主席酌定。

中央軍委主席團24日電告西路軍:"在整個戰略方針上看來,西路軍以東進為有利","你們接電後兩天內準備一切,意見電告,正式的命令明天或後天電達。"25日,西路軍軍政委員會複電:"目前時局的開展,西路軍利於東進,我們當堅決執行此任務。"徐向前連夜調動隊伍,準備東進擊敵。

正當軍委對西路軍的行進方向尚在考慮和同友軍協商之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25日,蔣介石在張學良陪同下飛抵洛陽。27日,軍委主席團遂又電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前途甚佳。西路軍仍執行西進任務占領甘、肅二州,一部占領安西。開始西進的時機及如何作戰,由你們依據情況決定。"據此,西路軍立即執行西進任務。

12月下旬,西路軍撤離山丹、永昌地區。這時,已是隆冬時節,氣溫常在攝氏零下三四十度,嗬氣成冰。戰士們的眉毛胡子掛滿了冰花,傷病員拄著拐棍,一步一步地隨著隊伍艱難地行走。雖然是困難重重,雄壯的歌聲仍在原野裏回蕩:我們是鐵的紅軍,鋼的力量,工農的兒女,民族的希望。

不打通國際路線,不是紅四方麵軍!1937年1月上旬,徐向前指揮西路軍連克高台、臨澤,就地休整。五軍主力駐高台,總直機關及五軍一部駐臨澤,九軍駐沙和堡,三十軍和總指揮部駐倪家營子。這一帶糧食較多,部隊準備略作補充和休整後,繼續西進。西路軍向中央軍委表示:"西路軍抱最大決心克服空前困難,不怕犧牲,照前電完成任務。"

但是,這時河東形勢又突然發生變化。蔣介石出爾反爾,背信棄義,一麵在南京扣押張學良,一麵調集40多個師的兵力,進逼西安。內戰烏雲,再次出現在陝甘上空,局勢非常緊張。中共中央一麵揭露蔣介石的陰謀,一麵準備粉碎蔣介石的軍事進攻。於是,中共中央和軍委決定,西路軍暫勿西進,留高台、臨澤地區建立根據地,待機策應河東。於是,西路軍指揮部將九軍、三十軍及指直集中於臨澤、沙河堡、倪家營子一帶,決心在此尋機殲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