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赤衛隊隊員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得到了很大的錘煉,政治熱情高,但軍事訓練很少。徐向前對當時組織工人武裝的情形,有這樣一段回憶:"南昌起義失敗後,廣東省就積極準備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起義前黨派我到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去,對工人進行一些秘密的軍事訓練。說是軍事訓練,其實一沒槍,二沒手榴彈,每天晚上隻是把赤衛隊員集合在工人家裏圍著一張破桌子,用鉛筆在紙上畫著怎麼利用地形,怎麼扔手榴彈,怎麼衝鋒這些工人有許多是參加過省港罷工的,有的是黨員,有的是讚成革命的左派,革命熱情很高,學習很認真。可惜我是外鄉人,廣東話說不來,有些話翻來覆去講半天,同誌們還是聽不懂。幸得聯隊的黨代表是本地人,是一個精幹的工人,會說普通話,由他當翻譯"1927年12月1日,廣州起義爆發。徐向前率領第六聯隊,按照預先的戰鬥部署,首先襲擊了附近的警察局,得到了幾支長槍。接著又參加運送彈藥和保衛觀音山的戰鬥。黨代表犧牲了,徐向前一直指揮著聯隊的戰鬥。
廣州起義失敗後,徐向前撤到了花縣。在這裏,廣州起義撤出來的1400多人改編為紅四師,師長葉鏞,黨代表為袁國平。下轄三個團,徐向前為第十團黨代表。
1928年初,徐向前隨紅四師來到海豐縣城。東進途中,徐向前升任師參謀長。
海豐,是彭湃的出生地。海豐人民熱烈地歡迎紅四師的到來。在彭湃的統一指揮下,紅軍橫掃了海豐等十幾個縣境的反動武裝。徐向前協助葉鏞在兩個月之中,先後作戰二十多次。
徐向前在戰鬥中鍛煉了指揮才能。
但是,敵人很快對海陸豐紅色區域進行"圍剿"。
紅四師陷入了困境之中。
1928年底,廣東省委書記陳鬱來東江視察後,決定保留武裝鬥爭骨幹,紅四師剩餘部隊撤出東江。徐向前在地下黨的安排下,經九龍,到達上海。
是時,已是1929年春。
在上海的一個小客棧裏,中央軍委書記楊殷秘密地會見了徐向前。徐向前急切地表示要盡快參加工作:"什麼工作都行,最好還是叫我去搞軍事工作。"
楊殷在了解了東江的情況後告訴他,中央最近得到鄂東北特委的報告,紅軍第三十一師師長吳光浩同誌犧牲了。那邊正缺少軍事幹部,中央決定派徐向前去。
6月初,徐向前和一同到那裏工作的黃埔一期畢業生桂步蟾,在鄂東北特委派往上海彙報工作的何玉林陪同下,從上海來到了鄂東北。
吳光浩是鄂豫邊紅軍的創建人之一,有著很高的威信。為不影響部隊和群眾的情緒,鄂東北特委還沒有向部隊和群眾宣布吳光浩犧牲的消息。徐向前名義上是紅三十一師副師長、副司令,實際上要擔負起全師的領導工作。全師號稱4個團,其實是4個大隊,不足一個營的兵力。各隊五六十人,四五十條槍,有些新兵還拿著大刀、長矛。
麵對這種情況,如何帶兵?怎樣打仗?就成為徐向前經常思考的問題。
人生地不熟,他就利用一切機會熟悉部隊。他尊重當地幹部,決不以黨中央派來的幹部自居,埋頭苦幹,很快取得了當地幹部和群眾的信任。
仗怎麼打,更是一件緊迫的事。從黃埔軍校入伍幾年來,他打了不少仗,失敗多於勝利。特別是廣州起義和東江遊擊戰爭的結局,更是令他深思。到大別山區後,他經常找人交談,研究各地遊擊戰爭情況。
他要找出一套適合紅軍遊擊戰爭的戰法。
1929年9月,徐向前在領導紅軍粉碎了敵人的三次"會剿"後,和黨代表戴克敏、參謀長曹學楷一起,共同研究出了遊擊戰的七條原則,寫進了鄂豫邊黨代表大會的《軍事問題決議案》。
七條原則,是徐向前參加廣州起義以來軍事鬥爭經驗的總結,是他軍事思想發展的第一個裏程碑。
在黨的領導下,大別山的紅軍發展很快。1930年初,紅軍擴大為3個師,正式編為紅一軍,許繼慎任軍長,徐向前任副軍長兼紅一師師長,戴克敏任政治委員。
這時,中共黨內出現了冒險主義的"立三路線",要求紅軍攻打大城市武漢,喊出的口號是:"會師武漢,飲馬長江"。
徐向前和軍長許繼慎認為,在紅軍還很弱小的情況下,攻打武漢是不切實際的。於是,他們指揮部隊隻向武漢遊擊,卻並不向武漢進攻。從6月至8月,徐向前率紅一師,西出平漢線,取得了"三戰三捷"的重大勝利。有一首歌謠,唱出了當時的情景:平漢遊擊五十天,三戰三捷三擴編;紅軍聲威震武漢,革命烽火遍地燃。
12月,由中央派到鄂豫皖根據地任特委書記的曾中生派人傳達了六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始糾正"立三路線"。徐向前十分擁護。部隊挺進皖西。
不久,中央作出關於合編紅一軍和紅十五軍為紅四軍的決定,歸鄂豫皖特委直接領導,全軍1.2萬餘人,編為十、十一兩個師。軍長曠繼勳、政委餘篤三都是黨中央新派來的。徐向前任參謀長。